自降生便笼罩着高科技光环的led照明产品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ldquo十城万盏&rdquo到&ldquo节能惠民&rdquo,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给予了行业各种扶持政策和支持资金,led行业也从来都是资本热捧的对象。然而,led产品屡屡爆出质量问题,也让这个照明行业的宠儿备受质疑,尤其是一些国际一线品牌也都折戟&ldquo质量门&rdquo事件。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耿博对记者坦言,虽然质量低劣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这依然是困扰led照明产业的大问题,不认真对待势必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ldquo市场对于led产品的某些误解也来自于质量问题&mdash&mdashled产品的主要优势之一便是寿命远长于其他照明产品,而一些劣质led产品的寿命也不长。这些质次价低的个别产品严重影响了led在市场中的声誉&rdquo。
抽检七成不合格 国际巨头也上榜
去年8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广东省自镇流led灯产品质量省级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抽检结果显示,在抽查的23批次自镇流led中,检验不合格17批次,不合格率高达73.9%。
此次抽查涉及广东省7个地市21家企业生产的自镇流led灯。不合格项目涉及意外接触带电部件的防护、潮湿处理后的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机械强度、故障状态、色品容差、一般显色指数、骚扰电压、灯功率、耐热性、互换性、功率因数、初始光效/光通量、防火与防燃等项目。
无独有偶,就在此前一个月,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市场在售可移式通用灯具进行了质量监测,经检测,有13个批次商品不合格,其中欧司朗、欧普等知名品牌也赫然出现在黑名单上。据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通报,此次主要对白炽灯、荧光灯等不同光源类型的各种可移式通用灯具进行质量监测,不合格产品问题主要集中在插入损耗/骚扰电压不合格等四个方面。而事实上,欧司朗、欧普在2011年9月已上过质检不合格的&ldquo黑名单&rdquo。
监测结果出炉后,上海照明电器行业协会秘书长龚小智曾向媒体表示,此次事件暴露了照明企业存在把关不严等问题。照明行业大批量外包生产,这次多批次产品出问题或与此有关。
而灯具行业多批次产品被检出问题,也让这个行业高度代工的现象浮出水面。
耿博表示,照明行业代工现象很严重,包括很多大品牌企业都大量采取代工。据中国照明学会一位专家透露:&ldquo以全球最大照明电器生产商飞利浦为例,其照明产品的代工比例一直非常高。此外,欧司朗、雷士照明也都存在代工现象。一些大品牌诸如飞利浦、欧司朗等一度代工量接近九成。&rdquo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副所长张善端告诉记者,代工本身并没有错,由于业务大量外包后,企业对其代工厂的管控有些&ldquo鞭长莫及&rdquo,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不好掌控。加上目前行业竞争激烈,全行业成本呈上升趋势,原材料价格上扬,而经济不景气以及行业竞争又压低了市场价格。同时,行业利润的压缩,也会让企业压缩成本放松监管而使质量出问题。
耿博认为,oem代工模式本应是一种合作双方的共赢&mdash&mdash国际巨头的品牌技术优势与国内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廉价劳动力优势相结合,而目前却成了一种双输&mdash&mdash照明巨头砸了自己的招牌,国内企业技术得不到提升并且为了几个加工费疲于奔命,沦为打工仔。
代工厂的&ldquo底层&rdquo命运
目前,在全球化体系中,欧美、日韩企业占据全球化产业分工的关键地位,其他地区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更多是以代工的形式参与全球化。
耿博告诉记者,在目前led行业全球化国际分工中,美欧、日本依然处在产业的上游,掌握着关键技术。美国科锐、德国欧司朗掌握led芯片核心技术日本日亚化学和丰田合成提供的led晶粒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这两家led晶粒产能约占日本总产量的80%。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led行业一度成为投资&ldquo蓝海&rdquo。然而,由于上游核心技术以及设备的缺失,国内led企业大多只能扎堆在投资门槛较低的中下游领域。
而代工模式的优势在于,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合理利用闲置产能,减少企业在生产环节的重复投入。除了拥有全球公认的潜力最大的照明市场,中国还拥有全球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因此,许多国际照明品牌企业都选择将中国作为其最主要的代工基地。
同时,欧美、日本都有一套严格控制代工厂的管理方式,一般大企业都会给代工厂发一份代工询单。在这份单据中,有关原材料的品牌、质量、数量均已指定,后续相关的物流、维修、培训、用工等费用也都有清晰、明确的计算。客户只是按照较高的人力成本价格支付给代工企业。简而言之,led封装代工企业挣的就是人力成本差值。
另外,led中游封装技术基本掌握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企业手中。国内led封装出口企业基本上是给欧美、日本企业做代工,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代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最为艰难。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led封装代工企业的利润明显降低,利润越低越需要靠量维持盈利,所以只能扩大产能,再招更多的员工。这种单靠人海战术的经营模式,将会被不断上涨的物价、劳工成本以及汇率波动逼上绝路。
代工厂不能成为&ldquo替罪羊&rdquo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电光源所所长刘木清告诉记者,由于行业普遍在代工观念上先入为主,品牌企业产品在出现问题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问题出在代工企业的身上,甚至不需要企业做出任何解释。
&ldquooem厂商不应该成为品牌企业出现产品问题的替罪羊。&rdquo耿博认为,品牌企业频陷&ldquo质量门&rdquo,与品牌企业在原材料、生产工艺、检验流程,甚至是代工伙伴的选择上,都有着相当大关联,品牌企业不能将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刘木清认为,品牌企业频陷&ldquo质量门&rdquo,核心问题在于企业责任心的缺失。企业需要抱着对自己负责、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做高品质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而政府方面,出台相应问责制度,来提升照明企业的责任心也非常必要。
&ldquooem作为国内中小照明企业的重要生存方式,现在有,今后更是会长期存在。&rdquo但耿博同时认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照明代工行业存在的病态现象,&ldquo质量门&rdquo事件还会层出不穷,届时毁掉的将是整个led照明行业。
(来源:互联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