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公车采购将出新规 倾斜自主或致合资车难入围
2024-05-13 20:47    2874 

&ldquo两会&rdquo召开之际,有关&ldquo公车改革&rdquo的话题再次被热议,而公车采购与自主品牌之间的关系更是备受关注。

近日,有消息称,继2011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以下简称 《管理细则》)和2012年 《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征求意见稿)》)陆续出台后,新的更加具体的公车采购细则也有望在2013年&ldquo两会&rdquo期间正式出台。

据了解,新的执行细则很可能由此前&ldquo18、18&rdquo的采购要求下降至&ldquo18、16&rdquo,即1.8l排量不变,但价格下降到16万元以内,而有关&ldquo研发费用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3%&rdquo的规定则保持不变。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表示,公务用车向自主品牌倾斜已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但倘若公车改革的行政手段不能有效向市场化机制过渡,自主品牌仍难以得到长远发展。

公车示范效应不可忽视

2011年11月底,工信部发布的《管理细则》规定:&ldquo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l,价格不超过18万元。&rdquo该项细则被视为自主品牌的极大利好信号。有业内人士据此表示,国内公车采购市场格局将重新洗牌。

然而由于&ldquo18、18&rdquo新政没有足够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2012年2月,工信部又发布了《目录(征求意见稿)》,该目录中入围的412款车型清一色为自主品牌车型,但《目录(征求意见稿)》自公示后至今已一年有余,却迟迟没有相关执行细则推进。

有关&ldquo18、16&rdquo细则的相关信息传出,再次引发了业界热议。

张志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新的管理细则变为&ldquo18、16&rdquo搭配&ldquo不低于3%的研发费用&rdquo,则堪称为自主品牌&ldquo量身订制&rdquo,是政府部门提升自主品牌车型在政府公务车采购比例的集中表现。

在2011年&ldquo18、18&rdquo政策出台后,部分合资企业开始跟进对策,帕萨特、斯柯达昊锐、别克新君威等车型纷纷搭载了涡轮增压引擎,将排量下调至1.4t、1.6t。

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看来,无论&ldquo18、18&rdquo还是&ldquo18、16&rdquo,都只是一个粗略范围。判断政策向自主品牌倾斜更重要的依据,在于&ldquo研发费用不低于营业收入3%&rdquo的规定。

他表示。&ldquo目前合资企业中除了东风裕隆能满足这一条件,其他合资品牌都无法进入这道门槛&rdquo。

据了解,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的这一比例基本都能超过5%,有的企业甚至超过了10%。

饶达向记者介绍,国内每年公务车采购数量大约占据狭义乘用车市场5%~6%的比例,以2012年狭义乘用车国内销量1252.64万辆计算,公务车采购数量在63万~75万辆之间。&ldquo虽然公车数量在整个市场中占比不高,但是由此带来的示范效应不可忽视。&rdquo饶达表示。

利好自主品牌

纵观当前的车市发展,这种信号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无疑是 &ldquo雪中送炭&rdquo。

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合资品牌产品线不断下探,对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形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后者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而自主品牌除了渠道下沉外,很难通过品牌向上突围,在中高端市场与合资品牌进行正面交锋。

而借助行政外力,提升品牌形象,再以此谋求销量提升无疑是最快速的方法。事实上,合资品牌奥迪已经在公务车市场中示范出了成功样本。历史上,奥迪官车形象确立后,其市场销量远高于竞争对手奔驰、宝马。

中债资信据此发布研报分析认为,公务用车采购自主品牌,有助于扭转此前其在消费者心目中 &ldquo低价低质&rdquo的印象。而这也是大多数自主品牌力求突破的&ldquo天花板&rdquo。

有分析指出,公车改革只是为自主品牌创造了一个良好条件,但长远发展还要取决于自身技术实力,自主品牌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增加品牌溢价,让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与新塑造起的品牌形象保持一致。

(来源:互联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