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珠三角产业升级 拓展新天地(图)
2024-05-13 17:02    3570 

转播到腾讯微博

珠三角产业升级 拓展新天地(图)

近年来,引领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500强项目奠定了广东产业转型棋盘布局,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4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在珠三角各地蓬勃发展,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空港海港经济圈影响力日益彰显。图为深圳前海物流港区。 南方日报记者 周游 摄

编者按

转型升级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转型升级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只有改变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的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地提高劳动者收入,有效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地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涌现出许多新亮点。近期,南方日报主要负责同志带队,组织精干的采访队伍深入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采访,挖掘各地加快转型升级的新探索、新做法、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并形成一组系列深度报道。今天起首先推出《转型升级看珠三角》(分产业升级、城市升级、环境升级三篇),敬请读者垂注。

如果说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是一盘棋,那么,&ldquo深入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rdquo、&ldquo促进珠三角优化发展&rdquo,就是决定胜局的中盘之战。

从过去近30年,广东依靠改革开放一举成为&ldquo世界制造业加工基地&rdquo,到过去几年,广东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形成的&ldquo倒逼机制&rdquo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再到当前,面对新一轮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度调整,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一步一台阶,大步迈向前。珠三角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以&ldquo退&rdquo为&ldquo进&rdquo、&ldquo新&rdquo&ldquo旧&rdquo腾挪、有&ldquo破&rdquo有&ldquo立&rdquo,敢为人先,闯出新路。当转型升级之&ldquo战&rdquo在全省进入攻坚克难之时,珠三角产业发展步伐坚实,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呈现英姿勃发态势。

以&ldquo退&rdquo为&ldquo进&rdquo

珠三角产业扬长避短添活力

莞草悠悠,荔枝飘香。

作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一个缩影,东莞的困惑与辉煌历程受到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关注,正如汪洋书记的殷殷勉励:&ldquo东莞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广东科学发展胜利之时&rdquo。

事实上,从原本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传统产业大市,经过不断&ldquo涅槃&rdquo重生,到如今转型升级初见曙光,东莞产业不断演绎着因&ldquo舍&rdquo而&ldquo得&rdquo、以&ldquo退&rdquo为&ldquo进&rdquo的故事。

在东莞寮步、大朗及大岭山交界处,一块面积达7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郁郁葱葱,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南粤大地上。

园区看不到浓烟弥漫的厂房,隐藏在这碧水青山背后,华为、宇龙通讯、生益科技等先进制造业项目&ldquo凤凰来栖&rdquo,这片土地正在成为广东高新产业与尖端人才的聚集地。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自豪地说:&ldquo落户松山湖这5年,比我们企业过去15年发展总和的3倍还要多。&rdquo

如果说松山湖是东莞产业新崛起的&ldquo后起之秀&rdquo,那纺织重镇大朗镇则是历久弥新的&ldquo不老松&rdquo,它以不凡经历叙说着金融危机以来的传奇。

以前,这一全球毛织业最集中的小镇基本上靠&ldquo手&rdquo打天下。2008年一场世界性的金融风暴,让小镇不胜凉意。寒风中,不进则退。大朗通过购置数控织机、引进先进技术、转型升级产业,演变成为&ldquo数控织机最集中的小镇&rdquo。

镇还是那个镇,但产业已有了质的飞跃。

从打造既有&ldquo星星&rdquo又有&ldquo明月&rdquo的多层次产业结构,到以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为代表的&ldquo三重&rdquo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抓手,从坚定不移开展&ldquo三打两建&rdquo,到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东莞在忍受内外需&ldquo缺氧&rdquo的阵痛中,淡化&ldquo战术胜利&rdquo,瞄准&ldquo战略成功&rdquo。

在东莞以&ldquo退&rdquo为&ldquo进&rdquo的同时,珠三角其它地市也纷纷坚定转型之路,快马扬鞭,描绘出一幅你追我赶的&ldquo九骏图&rdquo。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珠三角地区6个产业转出市累计转出企业超过6000家,淘汰关停企业约7.22万家,涉及投资总额602亿元。与此同时,新引进企业约1.47万家,投资总额1.03万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占55%。

如今,在江门新会,南车基地带动广东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ldquo核心升级”在佛山南庄,这一&ldquo建陶重镇&rdquo用数年时间转型一跃而成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在深圳,&ldquo科技+金融&rdquo的投资与担保联动,使经济特区成为大批科技型企业的&ldquo孵化器&rdquo&hellip&hellip

进退之间,珠三角产业转型转出一片新天地。

&ldquo新&rdquo&ldquo旧&rdquo腾挪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核心区

站在珠江口眺望,西江、北江和东江之水奔涌而来汇流入海。前方,与香港、澳门相依,还有辽阔的南海;背后,与罗浮、丹霞相连,更有宽广的大陆腹地。

改革开放前30年,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走出了名震天下的&ldquo珠江水&rdquo、&ldquo广东粮&rdquo、&ldquo岭南服&rdquo,后来又崛起了遐迩闻名的粤家电、广东it、广州汽车。勤劳的南粤人民,让&ldquo广东制造&rdquo成为了世界市场价廉物美的代名词。

但时过境迁,如果说第一阶段,广东抓住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性的产业转移,第二阶段又把握住了以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性的产业转移,那么在新的时期,当以新技术、新材料、it行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性的世界第三波产业转移掀起时,珠三角,还能否再度领先一步?

产业结构由&ldquo轻&rdquo至&ldquo重&rdquo,&ldquo广东制造&rdquo正在迅速补长装备制造业这一短板。

去年,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北车集团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协议,投资超百亿元打造&ldquo100%低地板有轨电动车&rdquo。加上此前中航通用航空总部基地的落户,中海油、中船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巨型项目的抢滩布局,珠海已经从&ldquo上天入海&rdquo升级为&ldquo海陆空&rdquo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引领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500强项目已经奠定广东产业转型棋盘布局,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4个年产值超千亿的新兴产业集群在珠三角各地蓬勃发展,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空港海港经济圈影响力日益彰显。

价值链升级从&ldquo低&rdquo到&ldquo高&rdquo,珠三角不再拼汗水、拼体力,而是拼知识、拼智慧。

酱油,这一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消费品,在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却因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充分利用而被赋予了浓浓的&ldquo科技味&rdquo。从生产到包装、运送、销售,不仅产品进出货效率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而且实现了精确的批次管理,能有效对问题批次产品做到针对性召回。 同样是在佛山,南方风机股份有限公司为摆脱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由传统的民用通风设备转向核电、地铁和公路隧道等高端领域,如今已占领了国内七成核电通风市场,并于2009年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去年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双双实现同比超过30%的高速增长。 今年6月7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在佛山调研时强调,要把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以此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正是在这引入增量、优化存量的&ldquo新&rdquo&ldquo旧&rdquo腾挪之际,珠三角正在引领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筑。有一个数据可以佐证:2011年,广东单位gdp能耗为0.639吨标准煤,仅高于北京,处于全国第二低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居全国第一低。也就是说,在2007&mdash2011年的五年间,广东以6.0%的能耗增速,支撑了10.6%的gdp增速。有&ldquo破&rdquo有&ldquo立&rdquo创新,引领产业脱胎换骨 五年间,从思想到行动、从经济到社会、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构建,解放思想也带来了产业领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 2010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