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有五十年存续历史的企业,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杭汽轮也不例外。然而,在梳理杭洲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汽轮)五十年的光辉岁月时,我们不禁发现,是不断的改革让杭汽轮充满活力,是一代又一代杭汽轮人的满腔激情,让杭州东北郊半山脚下的“回龙村”崛起了中国工业汽轮机制造的旗舰企业———杭汽轮。
“茅草棚里飞出金凤凰”
1958年3月,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地区经济协作会议上决定建立杭汽轮,并与杭州锅炉厂、萧山发电设备厂一道,共同成为上海“三大动力”的“卫星企业”。6月底,市委正式决定成立杭汽轮筹建处,并提出“奋战一个半月,拿下第一台汽轮机,向国庆九周年献礼”的号召。
第一台750千瓦电站汽轮机是在一无完整图纸资料,二无精密加工设备,三无熟练技术工人,四无完备生产管理组织的情况下制造的。当时,除了来自闸口电厂汽轮机试制小组50多名员工外,刚刚成立的杭州汽轮机厂筹建处其他干部员工对汽轮机一点概念也没有,大多数人还以为“汽轮机”就是“制造汽车轮胎的机器”呢!
在制造第一台汽轮机过程中,干部员工们想出了许多“土办法”,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加工难题。如在当时最大的“c630”车床上采用垫高车头、放慢车速、分段加工的办法加工汽轮机主轴;用1.5米镗床加车床拖板代替立车加工汽缸和齿轮箱;用土铁架与轴承、简易联合器组装成土动平衡机;没有测量工具以及必备的工装,就土法上马研制出一批工夹量具及简易设备……
广大干部员工们在时任共青团杭州市委书记兼杭汽轮筹建处主任周芝山同志的领导下,日夜奋战,吃睡都在车间现场,终于在1958年11月7日试制出浙江省第一台750千瓦电站汽轮机。但第一台汽轮机由于加工质量“先天不足”,后来被拉回工厂做“解体返修”,直至1959年11月12日才顺利通过由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的国家鉴定,并被批准投入批量生产。
1959年杭汽轮经过“停产整顿”,不仅闯过了产品质量关,更使企业彻底摆脱了小作坊式的生产,当年共完成9台/6750千瓦汽轮机,使企业逐步走上了大规模、正规化生产的轨道。
当时,有一位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汽轮机专家来到杭汽轮筹建处参观,他对这里的人们在如此简陋的厂房里,用如此简易的设备,制造出能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汽轮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草棚里飞出金凤凰”的感叹。
“一主多副,多业经营”
杭汽轮是国内最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之一,经国务院批准,杭汽轮于1976年12月6日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订了《工业汽轮机许可权及技术转让秘密合同》,合同总价为441万美元。随后,国家又投入1.2亿元巨资用于杭汽轮的扩建改造,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加工设备及测试仪器。正当杭汽轮处于消化引进技术的关键时刻,国家启动了国企改革的进程。
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五个文件,这是中国启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标志。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起步,以改革国企的经营体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搞活生产。
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共有十项,其中之一是实行“双轨制”。即企业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可根据自身条件,生产并销售“计划外”产品。
“双轨制”的实行,对原材料、能源、资源型以及紧俏商品生产企业而言,确实是个“福音”,因为“计划外”产品可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然而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犹如“晴天霹雳”,意味着企业将从此“断奶”。中国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自从诞生那天起,就依赖着国家的“计划”而生存:产品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销售由国家统包,产品用户也由国家指定,产品价格更由国家确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装备制造企业实际上是不可能有“计划外”的任务和“计划外”的收益。
1979年下半年,国家计划部门撤销订货的通知连续下达到杭汽轮,累计撤销的计划产值达1000多万元,相当于1979年企业的全部产出量。这使一贯依赖国家计划组织生产的杭汽轮陷入了困境。
1980年年初,摆在杭汽轮领导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窘境:一方面,国家花大价钱引进的先进设备已经陆续安装到位,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国家指令性产品任务锐减,企业面临严重的“吃不饱”问题。严峻的形势促使当时杭汽轮的领导必须作出方向性决择:要么将矛盾上交,向上级部门反映企业的困难,等待政府有关部门“施救”;要么迎难而上,自寻出路,闯出一番新天地!杭汽轮领导班子最终作出了“闯新路”的决断。
1980年2月1日杭汽轮党委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上对工厂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一项具有历史性的决策:号召全厂上下在“一主多副、多业经营”方针指导下,变压力为动力,采取知难而进的姿态。
在“一主多副,多业经营”的方针指引下,广大干部员工积极行动起来,开发生产汽轮机以外的适销对路产品。朱农当时是热加工车间的一名工程师,他的夫人是杭州最大的丝绸印染联合企业———“杭丝联”的技术员,那时,“杭丝联”正在进行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印染设备。朱农通过调研发现,高质量的印染设备市场前景十分好,杭州市机械局也正好有10台印染设备制造任务书。杭汽轮制造这些印染机械,技术、设备、人才条件均能满足。在得到支持后,朱农组织了近30人的骨干队伍研制开发该产品,终于在1980年年底试制成功第一台1800高温高压卷染机。
1981年6月6日印染机械技术科正式成立,7月30日首批印染机械产品在用户厂通过技术鉴定,正式投入批量生产。1984年5月12日印染机械分厂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韩君已、胡长衡、邱华仲等人也在厂领导的支持下开发研制工业齿轮箱产品,1982年首台糖厂榨机大型重载低速齿轮箱研制成功,1983年和1984年水泥立磨齿轮箱及汽轮机高速齿轮箱相继问世。
“一主多副,多业经营”方针的提出,体现了杭汽轮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气魄。“一主多副,多业经营”方针的执行,使企业迅速走出困境,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0~1981年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05万元,实现利润396.9万元,其中印染机、齿轮箱等“副产品”创造的产值占30%,创造的利润占35%。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负责人在1986年11月杭州举行的“中国丝绸印染设备技术交流会”上宣布,杭汽轮在1981~1985年的“六五”期间,共生产了200多台高质量的印染机械,已为国家节约外汇1000多万美元。
1982年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和《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发布后的半个月,1月17日国务院领导同志来到杭汽轮视察,张佩廉书记在汇报工作时重点讲了杭汽轮在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没有“等、靠、要”,而是实行“一主多副,多业经营”的方针,避免了滑坡,取得了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省、市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存在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的问题,提出了应该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让企业在平等条件下竞争的建议。后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作主题报告时,就专门提到企业实行“多业经营”和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等问题,认为这是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1993年11月11~14日举行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会上决定:由国务院选择100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积累经验后在全国逐步推广。
十四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的第九天,11月23日下午,中央领导同志到杭汽轮视察。领导同志听了汇报后,在赞扬公司取得“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的同时,还介绍了国务院准备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有关情况。在坐的厂领导当即表示了企业有加入试点行列的强烈意愿。领导同志高兴地说:可以啊,像你们这样的企业,应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先行一步!
随后,杭汽轮积极向省市政府申请,要求加入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的行列,最终于1994年11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同年11月24日,杭汽轮成立了由方文任组长,王大安任副组长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办公室”。紧接着,“试点办”按照原国家经贸委提出的“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简称“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分成“企业改制与改组”、“企业管理与发展规划”、“企业党建与民主管理”、“用工与分配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技术中心”、“医疗及职工福利改革”、“综合汇总”等八个专业组,分头起草“试点方案”。
12月11日,集团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试点方案”的框架。12月14日,王大安书记赴京向原国家经贸委呈报了这一方案框架,并得到经贸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1995年5月9~11日,原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体改委联合在上海召开“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及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方文作典型发言,本次会议还将杭汽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方案(送审稿)”列为“样板方案”向全国推广。
这次“试点”,使杭汽轮对国企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国企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产权、财权、经营权、人事权、分配权等方方面面的改革。通过试点,杭汽轮对企业的改革作了系统、全面的整体设计,这就为此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突破,做了许多铺垫。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是杭汽轮历史上比较辉煌的时期,“试点方案”被列为全国试点企业的“样板方案”,使杭汽轮在国内的知名度骤然提升。通过这一“试点”,也促成了“杭汽轮b”的上市。
黄金五年
2003年之前的杭汽轮尽管从未发生过经营性亏损,但企业的发展速度却不尽如人意。1998~2002年间集团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每年也有5%~15%的增幅,但这个发展速度与周边许多国有企业改制后<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