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摩托历险越南经济危机 寻找海外第二春
2024-05-13 12:34    9997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越南的金融危机使国内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但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业却早已冲到了风口浪尖。有人质疑:中国的摩托制造业为何能逆市而为?如履薄冰之下,中国摩托制造的第二市场又在哪儿。

历险越南经济危机

中国摩托寻找海外第二春

□本报记者 袁 婷

越南的经融危机似乎丝毫没有阻挡中国摩托车制造业进军的步伐。

尽管越南经融危机发生后,在越南投资的重庆汽摩企业难免受影响严重,但转机却在悄然走来。

一场有预感的危机

一个月以来,重庆宗申产业集团副总裁李耀被越南发生的经济危机扰得不安。宗申集团在越南投资建有摩托车加工厂,这场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宗申集团在越南的发展。其实,对于这场在2008年5月突然发生的经济危机,李耀是有“预感”的。

2008年年初,李耀率领宗申集团考察组到越南进行考察,此时,他已经注意到越南的通货膨胀问题。4月中旬,李耀对投资越南的机会和风险进行了更详尽的评估。他说:“越南物价较高,通胀严重。2007年前三季度越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为7.3%,第四季度预计为8.2%,这个数据与越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仿。而目前越南银行的存款利率为7%。”

半个月之后,一场以高通货膨胀率为特点的经济危机猝不及防地袭击了越南。宗申集团将之前对越南投资环境进行的判断,由“适宜投资”迅速改成“暂且观望”。但已经在越南投产的工厂仍成为李耀最揪心的部分。

无独有偶,重庆另一家重要的摩托车制造企业力帆集团,在这次越南经济危机中的日子也不好过。力帆集团是中国最早进入越南投资的摩托车企业。1999年,力帆集团率先在越南建厂,当时它和新希望集团等一批企业被称为“中国企业进军越南的风向标”。

据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透露,力帆集团在进入越南的第一年就实现高达1亿元的利润。这个风向标的成功,果然在越南招来一阵“中国摩托风”,重庆的摩托车生产企业纷纷在越南投资。力帆集团在越南的步伐也不局限在租厂房建生产线,2006年年底,力帆集团还与越南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在当地建立合资汽车生产厂。

到了2008年,经过越南摩托车市场利润由高走低的磨砺之后,力帆集团在此次经济危机前的表现是:力帆在越南的产销量为3万辆摩托车、10万台发动机,产值大概在3.8亿元人民币左右。

但这次经济危机将力帆集团在越南的生产线压得喘不过气来。6月初,力帆集团终于决定:“由于利润率不足以冲抵因越南盾贬值而造成的损失,集团在越南的摩托车生产线停产。”

重庆东力机械制作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摩托车发动机、车架等零配件,它也是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较大的一家。公司一位主管越南市场的业务人员形象地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描述,从5月下旬开始,他天天失眠,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周多。

此外,这位业务人员的焦虑来自于越南盾的快速贬值,河内甚至曾每隔一小时公布一次越南盾对美元的汇率。他说:“公司在越南的业务都是用越南盾与当地客户结算。以兑换人民币为例,开始是1元人民币兑换2200越南盾,后来1元兑换2600了。上个星期结算的收入,到了这个星期实质上已经缩水了五分之一。”

投资者信心开始恢复

力帆集团在越南的生产线被迫停产,宗申集团暂停对越南工厂的扩资,东力公司削减越南市场业务量和员工。除三家大企业外,早先抢占越南市场的中小摩托车生产企业也或减或停了对越南的投资。可以说,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投资受影响比较严重。

为什么“受伤”的是摩托车制造业?力帆集团海外部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由于,国内企业在越南投资的摩托车生产线大多都是从中国国内进口零配件,在越南组装生产。因此,越南盾的迅速贬值给生产线带来致命伤害。一方面,生产线从国内进口零配件时要用人民币结算,相当于人民币在迅速升值。另一方面,组装完毕的产品销售时以越南盾结算,而越南盾在迅速贬值。

力帆集团在越南生产的产品除摩托车外,也包括汽车。尹明善介绍,力帆集团的汽车出口以美元结算,而摩托车以越南盾结算。如此一来,摩托车的生产也就无力逃脱越南盾贬值引发的汇兑风险。

另外一个造成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受伤”的原因是,近年来,中国摩托车企业在越南已进入“低利润”时期。从市场表现上看,经过数年的价格“恶战”,越南市场反馈给中国摩托车企业的是本已不高的利润空间。而从生产环节上看,中国企业此次又遭遇越南盾快速贬值,利润更加缩水。再核算上人工和运输成本,企业在越南投资的优势更加不明显。

因此,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始寻觅下一个更具投资优势的“海外工厂”。力帆集团已在伊朗建有组装生产线,董事长尹明善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力帆在伊朗组装的轿车已经下线,今年拟销售约5000辆。

重庆东力公司的业务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在这次越南经济危机之前,已经有摩托车企业去考察缅甸的投资环境,这次经济危机可能会加快重庆汽摩企业寻觅新的投资之地的步伐。

但力帆集团、宗申集团和东力公司都表示,短期内不会对越南已经投产的生产线撤资。宗申集团副总裁李耀分析说,越南的投资环境中有一些其他营商环境无法超越的优势。越南人口超过60%是1985年后出生,每年约有150万年轻劳动力投入就业市场,而且年轻人的识字率达96%。总体上分析,引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2007年7月研究报告,在全球20年新兴市场环境中,越南最能吸引制造业投资,中国排第二。

经济危机发生后,越南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减缓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政府大力打击外汇黑市交易,在银行开放货币自由汇兑业务来稳定证券市场。截至记者发稿时,越南货币贬值的趋势有所缓解,中国投资者的信心也进一步恢复。

伊朗或将成为第二阵地

重庆汽摩行业是观察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发展的一个窗口。这不仅是因为,摩托车制造业是中国企业最早投资越南的行业之一,而且,越南曾经是中国摩托车制造业的黄金市场。之后,也正是在越南市场上,中国摩托车制造企业上演了一出价格恶战,导致中国汽摩业出口“大伤元气”。

越南,既是中国汽摩企业的市场又是其代工厂。在越南,摩托车的普及好比自行车在中国的普及。由于街道窄,摩托车成了越南人最钟爱的代步工具。有人统计过,越南8400万人口的摩托车保有量达到1500万辆。

中国摩托车制造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看好这个市场。在竞争这个市场时,由于当地劳动力成本较低,加之政府对外资的优惠政策,1999年力帆集团率先在越南投资建厂。随后几家重庆汽摩企业也跟进投资越南。

这些生产线上的中国摩托车很快撼动了原日本摩托车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到2001年前后中国摩托车占据越南市场80%份额。转折发生在2002年。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2002年重庆汽摩企业投放越南市场的摩托车由最初60万辆急速增至200万辆。各家企业为增加销量不惜打价格战。更糟糕的是,2003年越南政府大幅提高关税,中国摩托车几乎被挤出越南市场。

尹明善说,近两年越南市场有所好转,但当年的旺市已一去不返。重庆摩托车刚入越南时每辆零售价是800美元左右,利润能到300美元。但后来零售价一路下跌,最低时价格仅为170多美元,比重庆市场还便宜。汽摩行业利润最惨时,每辆车只有30元人民币利润。

越南,对中国汽摩企业黄金市场的意义自此消失了,专心致志地成为中国汽摩企业的代工厂。而这次经济危机给它作为代工厂的发展一个打击。与此同时,中国汽摩企业也在寻觅新的海外市场。伊朗是一个如当初的越南一样、极具利润增长潜力的海外市场,中国汽摩行业的诸多企业期盼,伊朗市场不要成为第二个“越南”。

2008年5月越南按年折算的通胀率继续飙升,达到25.2%的水平,为13年来最高。1至4月,越南的贸易赤字达到了111亿美元,世界银行预测,越南今年的外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占gdp的30.2%。越南的开放与中国不同,不是逐步开放而是全线开放,越南于2007年顺利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中国要保护好外汇储备

——对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本报记者 袁 婷 实习记者 刘 莉

时报:重庆有将近20家汽摩企业在越南有投资。中资企业为何钟情这片投资热土?

乔:首先,越南靠近中国,可以方便地依托国内的资源。而且,越南还是中国的近邻当中最适合投资的国家之一,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并且,越南政局稳定,已经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定向”的发展道路,政府大力鼓励私人和国外资本的投资。

时报:怎么认识越南经济危机的发生?

乔:越南在革新开放的过程中大量吸引外来资本,但是越南不像中国这样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足以抵御外来游资造成的金融风险。大量外资进入加剧经济过热,越南的经济总量不大,但外资在其中所占比重过高。

时报:中资企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困难是什么?

乔:对于中资企业来说,目前在越南有贷款难的问题。越南经济动荡更多表现在金融领域。因为中小型民营中资企业一般很难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其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获得贷款,而中国政府也不可能对他们进行金融支持,所以,这些企业很可能会撤回国内,针对目前越南经济情况进行生产经营。

时报:中资企业要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

乔:由于金融动荡,越南目前购买力下降,市场缩小,中资企业譬如在越摩托车行业应该调整营销策略。

但同时要说,解决越南问题要依靠越南政府本身,中国不应该扮演救世主角色,这样既不利于处理中越之间的政治关系,也不利于处理中越之间的经济关系。

时报:越南经济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有没有联系?

乔:次贷危机使得美国国内大量金融资本出现外逃现象,那些本来依靠金融企业、依靠发展实业来赚钱的投资者,把大量资本抽出来投入到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通过购买或者投资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包括房地产业获取大量利润。这是为什么美国的金融资本、商业资本大量进入中国乃<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