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公乌素镇68 岁的残疾老人田泽华通过改造机械设备的构造,创造发明了6项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
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这6项技术先后于去年10 月和今年3 月取得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多年执着追求
梦想终于成真
“这么多年,我做梦都是汽车和实验。但由于我没什么文化,又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直到2005 年才完成了这6 项技术。”田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田泽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听力受限,1960 年在原伊盟运输公司参加工作,1967年调到原海勃湾矿物局。自参加工作以来,田泽华一直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1993 年,买断工龄的他开始了专心研究,并于2005年完善了6 项技术。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田泽华于2006 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并于去年10月和今年3月拿到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这6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证书。6 项技术的实用新型名称及专利号分别为院一种内燃机曲轴瓦、连杆瓦,200620135680 . 9;一种柴油内燃机,200620135677. 7;一种汽油发动机火花塞,200620135676 . 2 ;一种内燃机活塞,200620135679 . 6 ;一种汽油发动机点火线圈,200610153255 . 7 ;一种活塞,200720153499. 5。
田泽华告诉记者,这几项技术如果被综合推广应用后,能使汽油、柴油内燃机减少耗能,达到节能减排、提升动力以及延长有效使用寿命的功效,可为节约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而且,这几项技术不只限于汽车,凡是有内燃机装备的车辆都可以应用,比如火车、轮船等都可以。
为了实验一贫如洗
希望依靠政府来推广技术
田泽华记得最清楚的3个日子是买汽车、爆炸事件、被认可并得到支持。1993年3 月13 日,为了解决一次试验所需的经费,他与原海勃湾矿物局解除劳动关系,用得到的2 万元现金买了一辆二手大卡车专门用来研究。据田泽华回忆,那是他用于研究而买的第一辆汽车。
2005 年4 月16 日,田泽华在自家院子里做实验,当他将输氧管插入摩托车的空气漏清器时,突然发生爆炸、着火,幸亏家人的及时帮助才扑灭了火。事后他才懂得,由于汽油蒸发太快,不能为其输氧,因此通过给空气漏清器输氧增加摩托车动力是行不通的。
2006 年6 月5 日,市科技局确认了田泽华创造发明的技术成果。这一天,他骑着自己改造过零部件的摩托车,从公乌素到海勃湾只用了400毫升汽油,而平常情况下至少也得800毫升。当年9月,市科技局出资1.5万元帮助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
记者以为田泽华肯定会有个实验室,可到了之后才发现,他只有两间20 多平方米的屋子,机械设备的技术改造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只要有钱,我就买车做实验,从助力车到三轮车再到拖拉机、货车、轿车等,我已经先后购买了10 辆不同类型的车,实验结束后,车辆就被当作废铁卖掉。”田泽华告诉记者,他和老伴的生活,是靠政府每月发放的400多元低保金维持。
据了解,自从专利公布以后,田泽华已经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封信件,但他都没有回复。他说:“我只相信政府,我希望通过政府寻找合作伙伴。”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