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齿轮机械产业有自营进出口权了,齿轮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出口创汇了。”这些天,这样一条消息被该县的小齿轮企业业主奔走相告,多年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许多业主兴奋得摩拳擦掌,准备再大干一场。
8月17日,成都瑞迪机械事业有限公司与丹棱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约,投资5000万元的丹棱县瑞迪联合机械有限公司一期工程落户城东齿轮园。在该协议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就是该公司必须赋予瑞迪联合齿轮有限公司自营进出口权。
至此,丹棱齿轮机械产业通过“借船出海”,再次突破“瓶颈”,成功地实现了它的第二次华丽转身。
蜕变:小齿轮企业破茧出
上世纪90年代,伴随丹齿的辉煌,该县陆续诞生了一批小型齿轮机械加工企业。到2006年底,该县规模以下小齿轮企业达29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这些企业主要为成都瑞迪公司和青神强力机械厂订单生产齿轮零部件及模具等。
“连厨房旁边都摆着加工的机床。”一位外地客商曾这样形容一些小齿轮企业。市场需求旺盛,但企业生产能力有限,资金不足,场地有限……小齿轮企业只能“小打小闹”。
2006年,该县县委、县政府直击这一“瓶颈”,在城东规划了齿轮工业园,配套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小齿轮企业提供扩张的平台,提高市场占有率。
这年年末,金棱、华昌、利达、兴盛4家小齿轮企业相继入驻,投资达3000万元。“搬到新厂区后,销售收入比同期增加了近30%。”华昌齿轮刚一进驻齿轮园,就忙碌着买设备、招工人,不到半年,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成长:自营进出口权添羽翼
企业形象好了,生产规模上去了,产值增加了,这些小齿轮业主想法也多了。
“我们用车把半成品从青神拉回来,做成成品后再送到厂里,来回就是4趟,运输成本太高了。我们实际上就是别人的生产车间,他们赚的是外汇,我们拿的是加工费。”金棱齿轮业主严光金有些不甘心,“丹棱哪怕只有一家齿轮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也好啊!”
其实,着急的又何止严光金一个人。县委、县政府何尝不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有曾响誉全国的“丹齿”品牌,数以千计的熟练技术工人……如今只是车间式的加工基地,眼睁睁看着每年几百万的税收白白流失。
2007“产业成长推进年”中,出台齿轮机械产业推进方案,专门制订引入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实施分工协作,打造生产基地,重振“丹齿”品牌的发展规划——该县再次做出破题之举,同时,不放过任何一条与之相关的招商信息。
5月初,当县委、县政府捕捉到瑞迪公司有扩大生产规模的信息后,当即组织招商服务工作组,赶赴成都与企业负责人洽谈来丹投资事宜。最终,工作组的真诚与丹齿的品牌效应打动了投资方,5月18日,瑞迪公司与联合齿轮达成了初步投资意向。
一定要将投资意向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下达“死命令”。工作组加快磋商步伐,3次上成都会见,数次电话交谈,近10次电传,互相修改协议条款,终于,双方进入了实质性谈判阶段。7月17日,投资2100万元的一期工程投资协议正式签订。随即,联合齿轮资产评估、解决企业地、拆迁……一系列工作全面铺开。
8月15日,当了解到瑞迪公司积压了3.2亿元订单合同,有意追加投资的信息后,第二天,由县委书记周孝平带队的工作组又匆匆赶往成都。
真诚再次打动投资方。8月17日,瑞迪公司负责人带着公章,带着财务总监、项目经理和规划工程师来了,现场与县长李俊签订了新的投资协议,瑞迪联合的一期投资从21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与此同时,瑞迪与佳源齿轮的合作事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3年内,该县将成为瑞迪公司最大的产品生产基地。
遥想: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我们也跟着沾光了,隔着厂门就能把产品递给他们,光运费就节约不少。”齿轮业主侯再明说。
对于此次的联姻,该项目协作方联合齿轮的负责人万忠文则用他独特的“西瓜理论”进行诠释:一个村10户各种1千斤西瓜,一定比不上另一个村一户人种的1万斤西瓜,这就是集聚的力量。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2008年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税收180万;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税收480万。最关键的是,该项目将引导县内“散打”的小齿轮企业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订单互济,壮大齿轮机械产业集群,实现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齿轮机械企业入驻丹棱。
自营进出口权的取得,更让致力于齿轮机械行业的技术人才看到希望。“丹棱齿轮复苏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当然要回来抓住。”卢龙光是原丹齿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在外面闯荡了几年后,现在回来正在积极筹备办一家小齿轮企业。
资金、技术聚集,人才回流……齿轮工业园“洼地”效应彰显。劲风正吹,丹棱齿轮机械产业扬帆欲远航。
来源:眉山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