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机床业:进军“中国智造”
2024-05-13 07:33    9294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重大跨越,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机床行业本身,更是中国工业未来竞争力的一个基石。路径也相当清晰:中国机床产业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否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4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 cimt 2007),从另一个意义上,也是对中国机床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

在这个全球机床工业精品汇聚的大舞台上,国产数控机床“突破性技术多、创新性产品多”,全面展示了我国数控机床产业6年来高速发展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各大机床企业纷纷展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国际高端水平的国产数控机床。

这些成果来之不易。

在度过了1990年代中后期的行业萧条之后,中国机床行业逐渐升温,已连续6年以20%以上的增速发展,尤其在数控机床领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数控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在全球市场从数量上看份额不足20%,从价值量上看份额超过70%,且利润通常高达50%以上,是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的关键设备。

今年2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沈阳机床集团时指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制造’,而要进一步发展为‘智造’。要用脑、用知识、用创新来制造,在技术、工艺和设计上,都应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仅要搞好机床制造业,还要发展机床‘智造业’,这样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向“中国智造”进军,正是中国机床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数控机床是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之一。2006年国务院相继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都将“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列为重点支持发展领域之一。

《中国投资》获悉,对行业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数控机床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接近完成。

在利好产业政策的带动下,中国机床企业雄心勃勃,但挑战也非常严峻。目前,我国中高档数控机床仍需大量进口,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可靠性、加工效率、品种、规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相当差距。

显然,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重大跨越,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机床行业本身,更是中国工业未来竞争力的一个基石。路径也相当清晰:中国机床产业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否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国际机床展之后,《中国投资》采访了沈阳机床集团、大连机床集团、上海机床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等5家企业高层,探求“中国智造”之路。

沈阳机床 突破技术封锁

创新引擎

“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其根本还是在于自主创新。如果把沈阳机床集团比喻为一艘巨型航母,研发中心就是她的主发动机引擎,这个引擎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凌云对《中国投资》说。

沈阳机床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企业,其重点产品包括数控机床、大型装备、成套生产线、核心功能部件等4大类。作为国内机床业的“航母”级企业,它目前拥有资产总额87亿元,员工1.5万人,机床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与许多行业领头羊一样,沈阳机床集团也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历程。经过1980年代的学习模仿,90年代技术引进,进入新世纪后自主创新,沈阳机床的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董凌云告诉《中国投资》:目前企业拥有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1400余人,2006年科技投入达3.9亿元,占同年销售收入的5.1%,为自主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06年,沈阳机床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占国产机床销售收入总额的1/7强,在世界机床行业中排名第9位,其中海外销售收入突破1亿美元;完成机床产量7.5万台,占国产机床总量的1/8强,其中数控机床产量1.5万台,同比增长50.4%,占国产数控机床总量的1/6强。

“我们在数控机床方面下了很大力气”,董凌云称。

10年以前,沈阳机床集团主要依靠低端产品占领市场,在中高端领域上并无优势可言。董凌云告诉记者,近5年来,沈阳机床集团先后掌握了高速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重大型数控机床等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完成了3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自主开发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290余种,其中60%以上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先后完成机床行业3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项目,取得18项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和12项技术创新、延伸开发了5种新产品;累计获国家技术专利50项。

据了解,2005年6月,沈阳机床集团启动了prd(产品研发)计划,投入研发经费上亿元,全面整合技术资源,针对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站、电子等领域,开发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和竞争力的高中档数控机床产品。

在产品研发上“我们坚持‘三个面向’原则,即面向未来,进行前瞻产品研发、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客户,坚持产品客户化、商业化研发且持续改进;面向内部,不断地提升制造技术,改进生产流程,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董凌云说。

打破市场垄断

加强产学研联合是沈阳机床集团的另一创新法宝。在国内,沈阳机床集团与上海同济大学在上海共建了“数控装备研发中心”,将其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数控机床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基地。在国际,沈阳机床集团还先后与柏林工业大学、德国ipk研究所合作,进行数控机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作为机床主机生产企业,其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集成创新方面。一台机床大约由2000个零部件组成,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不同领域,要把这些先进的功能部件集成应用起来达到整机的高性能指标,就必须从设计到工艺、从加工到装配整个流程来实施集成创新。“目前我们依靠自身的能力已经完全掌握了高端数控机床的系统集成技术,所制造的高端产品完全可以与国际知名公司的产品一较短长”,董凌云说。

目前,在机床功能部件的选用上,受国产产品质量水平及用户导向的影响,仍然是进口零部件占据较大优势。尤其在数控系统,日本fanuc和德国simens仍占有全球80%的市场份额,中国高端数控系统市场几乎被这两家产品所垄断,而国产数控系统主要占领中低端市场。

沈阳机床集团力图打破高端数控系统被国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的市场格局,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推进数控系统国产化进程。比如,引进意大利菲迪亚技术合资生产,与沈阳计算所合作研发,与大连大森、大连光洋联合攻关等,均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同时,沈阳机床集团着力发展五轴头、数控伺服刀架等关键功能部件。在北京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上,沈阳机床集团成系列地展出了五轴联动加工机床6台,其中适合于航空工业钛合金和铝合金机框加工用的主轴a、b轴摆动的vmc25100u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和gmc1230u五轴高速龙门加工中心,是国内首台主轴头带a、b轴的加工中心,其a、b轴双摆角铣头的摆角达±30°。该五轴头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机床业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摆脱了关键功能部件高档数控机床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董凌云强调:“只有技术研发、自主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才能加速沈阳机床集团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与跨越。”

据预计,2007年沈阳机床的经营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数控机床产销量将突破2万台,同比增长33%;海外市场销售额达到1.5亿美元,同比增长50%

“我们力争用3~5年的创新和发展,将与世界发达国家机床工业10~15年的综合差距缩短为零,从而进入世界机床第一集团”,董凌云说。

大连机床 原创与“拿来”并重

从2002年到2004年,大连机床集团是全球机床业最活跃的买家之一,先后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英格索尔曲轴加工系统公司以及德国兹默曼公司的70%股权。

这些国际并购,大大增强了大连机床自主创新力量。

“借用外力的策略使我们进入了这些产品技术领域的技术前沿。”大连机床集团副总裁姜怀胜告诉《中国投资》。据悉,大连机床核心技术来源有3方面:一是技术创新,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通过国外企业的并购,吸纳国外公司的先进技术;三是通过与世界著名公司合资合作,合资建厂,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如德国因代克斯公司、英国600集团、日本okk公司等。

为了达到“中国智造”,我们一直在努力,能自主研发的就埋头干,不能的就借用外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管是原创还是拿来,只要能化为己用,提升技术水平,就是好的。“中国智造”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开放学习的心态和自主创新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2006年,大连机床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亿元、产值82.4亿元、利税45188万元。其销售收入已连续7年居全国机床工具行业首位。1948年建厂的大连机床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组合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制造基地。

“要说‘中国智造’,首先就离不开技术研发”,姜怀胜告诉《中国投资》,2006年大连机床研发投入2.84亿元,完成58个科技项目,申请专利10项。

目前,大连机床技术中心拥有一支由博士后、博士等160余名国内外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国内53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开发队伍。由5个研究所、1个中试基地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大连机床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机床业名列前茅。

姜怀胜称,自行开发的高速加工中心、九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机床等产品不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达到或接近了当代世界机床的先进水平。大连机床的高速加工中心产品,在为上海通用汽车提供缸体柔性制造系统项目竞争中,一举战胜多家国外企业。“这是国产高速加工中心第一次进入世界一流汽车制造生产线”。

目前,大连机床集团的主导产品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其中,组合机床及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5%;通用机床产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