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无人机执法与市民隐私焦虑如何平衡
2024-05-13 05:02    9085 来源:晋城新闻网

“开车还敢违停吗?连无人机都加入抓拍违法行列了。”2月28日,一则热传的网帖称,仅2月,南宁利用无人机,就查处了438起违停。记者检索公开资料发现,济南、宝鸡、海南等多地已陆续将无人机应用到了城市交通管理当中,对开车玩手机、违停等行为进行抓拍。有专家学者指出,无人机航拍执法,可能会侵犯到个人隐私,无法做到安全、规范操作。

新科技新技术时代带来的大众隐私焦虑,似乎越来越重,当大街小巷布满监控探头时,这种焦虑就开始了。除了官方依法设置的监控设施,商家、机构、私人住宅的监控探头也是无处不在,多数私家车也装有行车记录仪,车子开到哪儿就“记录”到哪儿……如此“天网”式监控与拍摄之下,公众的隐私边界越来越小。

然而,当一些意外事件、社会纠纷出现在某些“监控死角”时,公众又会因“监控缺失”而遗憾。

事实上,正是监控和拍照的正效应远远大于隐私之忧的负效应,前者才因为“存在的合理”,不但被我们接受,而且覆盖面不断增加。如果说,凡事都有利弊,只要是利大于弊的,我们都不该拒绝,而“弊”其实是“利”的必要成本,如果这种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我们就应理性接受。

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监控设备,比如执法部门的无人机,带来便捷、安全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个“离隐私越来越近”的问题。隐私问题很重要,但公共安全也很重要,而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逻辑下,是不是只在某些时候才会发生的“隐私被侵犯”之害,要远小于侵损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之害?

无人机监拍道路交通秩序,能够有效震慑、进而减少交通违法,最终实现公共安全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无人机运行过程中,或许会无意拍到一些人的隐私,但无人机能够拍到的“隐私”,级别绝不是很高的。私人空间里以及商场试衣间、单位更衣室之类的地方,可以存在较高级别的隐私,无人机所能及的视线里,主要是户外世界,应该不存在太多较敏感的“隐私”画面。

私密空间的个人隐私应受到绝对保护,而户外以及公共场所和区域,个人隐私的概念应淡化,个人应避免涉及隐私的行为举止。而有些观点所坚持的“隐私保护”,其“隐私”算不算真正的隐私,也值得讨论。

来源:晋城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