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别让“人工智能”废了“传统技能”武功
2024-05-13 04:39    9562 来源:中金在线

“技校以前的焊接专业改成了机器人焊接专业,学生懂得机器人编程知识,却连最基础的点焊都点不上。”今年参会,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手工焊焊工白映玉代表带来了新建议——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将传统技能培训和自动化教学相结合。(3月5日《工人日报》)

来自企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白映玉在两会上提出,“将传统技能培训和自动化教学相结合”,这个建议很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据说去年,白映玉代表被调到了企业的焊接培训中心,恰逢一批实习学生进厂,在见识过焊工新人的“本领”后,白映玉代表很忧虑。

她认为“现在的年轻新技工,动手实操能力弱。”觉得虽然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现代化趋势,但无论设备多么智能,还是离不开人。“比如我们的机械加工,有很多需要数控、自动化操作,但它的刀具总是要靠人来磨。”白映玉代表举例说,“我常听我们的机加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连刀具都磨不好。”

白映玉代表提出的这一问题具有普遍现象。如今随着智能化发展,机械发展迅速,很多的产品生产都依赖于机器,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是有了人工“智能”也不能忘记“传统技能”。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便捷,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依赖和惰性。如今学传统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所以就有了就像电脑依赖结果离开电脑连钢笔字也不会写了一样“有了媳妇忘了娘了”。

传统技能和传统技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并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有的是通过几代人努力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是我国传统技能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看到六七十年代,企业里的钳工师傅在平台上用手工研磨用铲刀铲出“燕子花”特别好看,手工研磨的零部件精度超过机械生产的精度。我们们看到,那些大国工匠,如“研磨大师”魏红权,手工研磨的零部件精度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超过机械生产的精度;参与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独创的研磨技术突破了机械加工瓶颈,魏红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最好的自己,让产品完美无瑕。

来源:中金在线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