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洛轴争购战舍弗勒不战而退
2024-05-13 04:38    2568 

舍弗勒收购协议7月中旬已终止,永煤集团控股的lyc成为重组平台

5月30日,世界第二大轴承制造商德国舍弗勒集团与河南洛阳市国资委、洛轴集团签订协议,拟11亿元整体收购洛轴集团。此后,永煤集团、浙江天马、国机集团等内资企业相继宣布有意收购洛轴,一时间,群雄纷争、内外资对决的收购战愈演愈烈。

凯雷收购徐工案至今悬而未决,对外资收购国内装备业的质疑之声席卷而来。外资舍弗勒这一次出手同样引发了类似质疑声音,在多家内资企业的夹击之下,舍弗勒是否要重演凯雷收购徐工的那一幕?

然而,舍弗勒这次收购似乎仅仅是虚晃一枪。在完成竞购者“鲇鱼”角色之后,收购协议在7月中旬就终止了。激战还未开始,舍弗勒就全身而退。

这场并购战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相,洛轴重组将走向何方,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国企走到了怎样的关口?

7月27日,古都河南洛阳,骄阳似火。

“前一阵听说(洛轴)要卖给外国人了,后来听说要卖给浙江人了,最近都听不到说了,最新的说法好像是新公司(lyc)继续收购老公司……”洛阳城街头的一位王姓市民这样议论着关于洛轴重组的事情。lyc系永煤与洛轴集团合资公司,原洛轴集团80%优质资产已注入该公司。

7月27日正午,洛轴集团厂区门口停满了“豫a”(郑州)、“豫c”(洛阳)牌照的十几辆小轿车。记者在厂门口逗留的片刻中,不断有车开进。

“我现在特别忙,今天省市来了不少领导,你也看到楼下停了很多车,他们也是为洛轴重组的事而来的。”电话那头声音嘈杂,洛轴集团董秘栗先生称因太忙暂时没时间接待记者。

“这个事情现在很复杂啊,与舍弗勒的收购协议早在7月中旬就终止了……”栗先生直截了当地说。栗秘书称,终止外资收购是迫于外界压力以及因舍弗勒在收购方面提出的苛刻条件。

但“德国人不来了”在洛轴集团普通员工中已是公开秘密。至于为什么不来了,有工人表示“听说是在lyc品牌问题上谈崩了吧,洛轴想保留lyc品牌,德国人不同意。”

舍弗勒收购协议流产

在各界反对声中,最初牵头人省市国资委也松动了,洛轴方面曾与舍弗勒谈判试图保留lyc品牌,但舍弗勒态度坚决。最终,双方终止了这份协议。

今年3月9日,德国舍弗勒代表团访问洛阳,与洛轴开始收购谈判。5月30日,洛轴与德国舍弗勒集团签订了合资合作框架协议。

记者在洛轴集团党委办公室看到了这份协议。按照协议,洛阳轴承集团除了军工、众诚金切和钢材制品三个分厂外,整体将由舍弗勒以11亿元的价格收购。

协议注明:德方收购公司中包括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协议中还声明,舍弗勒完成整体收购后不再使用lyc品牌,重组后的新公司将使用新的品牌。

在引进舍弗勒问题上,栗秘书介绍,洛阳市政府认为,排名全球轴承企业第二的舍弗勒进入,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洛轴的巨额债务、职工身份置换等问题,可以带动洛阳轴承产业发展,这与洛阳市政府积极促进洛阳轴承产业发展,保持洛阳在中国轴承产业三大基地的地位相符合。

而以洛轴部分基层干部和老职工为代表的“反对派”旗帜鲜明地反对舍弗勒收购,他们认为,德国企业买下洛轴后是否会在洛阳大力发展轴承工业是个未知数。然而,舍弗勒可以利用买下的洛轴,在中、低端产品上对中国轴承工业发起攻势,打垮瓦轴(大连瓦房店轴承集团)、哈轴(哈尔滨轴承集团),直至独霸中国轴承市场。

“反对派”还举出例证。

2001年底,西北轴承与舍弗勒合资成立了宁夏西北富安捷铁路轴承公司。但到了2004年,西北轴承被迫退出合资公司,西北轴承还不得不把产品设计图纸、nxz品牌、铁道部颁发的生产资质等留下,并且从此不能再生产铁路轴承。

7月3日,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紧急上书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强烈反对洛轴被舍弗勒整体收购,理由有二:一是“洛轴”的去向事关国家的产业安全;二是就整个行业来说,以往“市场换技术”都流于失败。中国轴协代秘书长郑如辰公开表态,支持外资参股合作,但反对整体收购。

■链接

洛轴意向重组方

德国舍弗勒:总部设在德国,是轴承和汽车零部件的全球领先制造商、世界500强之一,拥有3个著名商标:ina、fag和luk.永煤集团:是河南省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中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在洛轴最为艰难的时期介入了它的重组。

国机集团:总资产256亿元,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之一,列2005年度中国企业500强第90位。

浙江天马:是一家创立于1987年的民营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达11.26亿元,利税2亿多元。预计2006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5亿元,利税将达到3亿元。

美国铁姆肯:美国最大的轴承制造商。

洛轴争购战舍弗勒不战而退

在各界反对声中,最初牵头人省市国资委也松动了,洛轴集团董秘栗先生表示,洛轴方面曾与舍弗勒谈判试图保留lyc品牌,但舍弗勒态度坚决反对。最终,双方终止了这份协议。

对于引进舍弗勒,在洛轴员工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人家德国企业根本就不想来,国资委一厢情愿把德国人拉过来,不成也给洛轴造造势啊。”事实上,正是由于舍弗勒参与竞购,洛轴重组在气势上显得红红火火。

lyc成重组平台

国机集团收购计划过于庞杂,洛轴已经等不起。而浙江天马并不具备并购洛轴的实力。

永煤控制下的lyc公司正成为重组洛轴的当然角色。

舍弗勒撤退了,还有谁能挺身而出拯救洛轴。

在舍弗勒与洛轴达成并购意向的同时,国机集团以及民营企业浙江天马轴承公司也向洛轴表达了收购意向。国机集团提出的计划是全面并购哈、瓦、洛三大家轴承公司,而浙江天马则表示坚决对垒外资,确保洛轴不落入外资手中。

知情人士透露,国机集团收购计划过于庞杂,洛轴已经等不起。而浙江天马并不具备并购洛轴的实力。

据了解,浙江天马拥有职工3000多人、固定资产10亿元,这2项数据均不及洛轴集团三分之一。

“拯救洛轴还是靠我们自己。”几位车轴承分厂员工表露了这样的心声。永煤控制下的lyc公司正成为重组洛轴的当然角色。

在洛轴厂区,lyc公司被称为“新公司”,而洛轴集团被称为“老公司”。在洛轴员工看来,洛轴集团与永煤控股的lyc公司原本就是一家人,而洛轴与永煤也是一对亲人。

洛阳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lyc公司将成为重组洛轴的一个平台。

lyc公司党委工作部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下半年,洛轴就已经是一个事实上的破产企业。当时洛轴公司账面总资产32亿元,债务24亿元,净资产约8亿元,而在总资产中有10亿元为应收账款,其中只有2亿多元能找到债主。

据洛阳当地一家媒体记者提供的材料显示,2004年洛轴资金链完全断裂,原材料没有一点库存,企业开工率年初到9月份仅为正常年份同期的三分之一。洛轴形势危急,河南省政府出面主导永煤集团出资重组洛轴。

2004年12月5日,洛阳lyc轴承公司成立。永煤注入2.5亿元现金作为合资公司股本,又拿出2亿元作为新公司流动资金,洛轴集团则将旗下大部分经营状况较好子公司资产注入lyc.永煤控股62.5%,洛轴集团控股37.5%.永煤集团这一次出手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洛轴集团。

lyc公司成立后,经营日渐好转。2005年,lyc公司实现盈利37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15亿元,超过重组前洛轴集团的历史最高水平。

记者从lyc党委工作部看到的2006年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lyc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亿多元,同比增长50%以上;实现回款6亿多元,同比增长130%以上,产销率达到108%.

资产移交为重组前提

目前,河南省、洛阳市政府和国资委正在积极协调洛轴集团的减债问题及新老公司一体化整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包括中国工业集团公司、天马集团、铁姆肯、舍弗勒等国内外轴承行业的战略投资者。

lyc经营日渐红火,但洛轴集团与永煤方面的矛盾却开始激化。主要矛盾就在于,自从组建lyc公司之后,洛轴集团相关资产一直未能全部实现移交到新公司。

据了解,2004年lyc公司成立后,永煤出资的2.5亿元人民币就已到账。但洛轴集团出资的1.5亿元固定资产中,有2100多万元房屋资产已经抵押给了国家进出口银行,无法办理过户登记。到2005年11月份,洛轴通过用热处理机器资产置换,才把出资实物资产合法手续办好,实现出资到位。

同样的资产注入纠纷也出现在洛轴锻造厂、工模具公司、铁路轴承公司、东升轴承公司4家子公司的股权过户上。

lyc公司党委工作部负责人表示,“股权转移中,却发现铁路轴承公司和东升轴承公司的轴承生产设备已经抵押给了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涉及评估值5147万元;工模具公司的房产也涉及抵押;一些国家明令强制报废的设备等不良资产和坏账也列入了收购股权资产范围。

之前,永煤曾提出一个三步重组方案:第一步,完成lyc的资产移交。第二步,洛轴集团实施破产减债。第三步,由lyc托管经营洛轴集团价值3.37亿元的有效资产。

这个方案所指的第一步即是率先完成之前lyc公司的资产移交。

经过无数变局后,永煤方面提出的分三步重组方案已经被搁置。洛阳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重组已经不可能按照原来提出的这个方案实施了。

lyc公司党委工作部负责人称,在收购洛轴的实力上,永煤不存在问题。并表示,将按照省政府的有关决定和要求来处理洛轴问题。

洛阳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河南省、洛阳市政府和国资委正在积极协调洛轴集团的减债问题及新老公司一体化整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包括中国工业集团公司、天马集团、铁姆肯、舍弗勒等国内外轴承行业的战略投资者。

小轴承厂依附洛轴生存

洛轴集团原来有4个分管销售的副总,6个销售主体单位,“一个订单来,公司内部先打成一团,低价抢订单,一些中层甚至高层在外都有自己的公司或控股公司,大量的客户订单就直接被截留了”。

在洛轴集团厂区旁边,散布着七八家小轴承公司。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