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是立体的,将来的城市治理,考验的不仅仅是科技,还要有与之匹配的、事无巨细的法律法规。
提到无人机,我们最初的印象还只是“军事侦察”,后来随着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无人机逐渐进入民用时代。而如今,一些执法部门也开启了“空中执法”时代。
据报道,仅今年2月,广西南宁交管部门就利用无人机查处了438起违停,引起不少当地车主的注意。而检索公开资料发现,包括济南、宝鸡在内的全国多地,已陆续将无人机应用到了城市交通管理当中,对开车玩手机、违停等行为进行抓拍执法。
对于“无人机执法”,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新事物被实践于现实场景,要考虑的是它的社会总效益。无人机的航拍技术被用于执法,这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现实应用,也是未来精细化、科学化执法的大势所趋。
有人担心,无人机拍摄会不会不够清晰造成误判?其实大可不必。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摄像清晰度,早已超越人类的肉眼辨识力。而且,无人机拍违停不是拍照片,而是录下一段视频,经人工分析判断后才做结论。此外,不同于地面执法经常会引发争议和冲突,无人机执法以视频为据,执法的主观失误会大大降低,即使引发争议,也可以回溯过往、还原现场。
所以,无人机执法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功能上的不足,而是功能上的“过度”。在执法领域,无人机可能是一服良药,但其副作用也要尽可能地规避。比如,比较突出的隐私安全问题。
但正如所有新事物的成长,都是技术先行、应用随后、监管补追一样,无人机的应用,无论是民用还是被公共部门用于执法,都面临标准不清晰和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针对“执法监管”的监管,也应早日提上日程,形成章程。比如,什么地方能飞,什么地方不能飞,什么时候能飞,什么时候不能飞;飞行最高度和最低度、无人机自身的性能和安全问题,等等,都要有综合的考量和详细的规定。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认识到,处罚从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无人机也不能代替执法,只是工具。
来源:轻松阅读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