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直径1.2米看起来很笨重的高精度齿轮,价格基本相当于一辆上百万元的宝马汽车,齿轮上有数百个小齿,每个齿之间的距离误差不超过1至2微米,而1微米仅相当于1/60头发丝粗细,喘口气都能把这一微米吹飞了……在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增速机车间,36岁的高级技师徐强就是每天与这些巨大而“微妙”的齿轮打交道的人,也有人诗意地称他是“与精度赛跑的工人”,他所创造的大型齿轮四级精度纪录,被世界的同行们称为“徐强精度”。
走进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增速机车间,整洁干净的工作环境令人难以想象这是在工厂,机器上一尘不染,连温度都恒定地设在20℃,这一切,都缘于对精度的苛刻要求。一台高2米、长5米的磨齿机就是徐强常年“战斗”的地方,这台机器,被徐强亲切地称为“爱妻”,它伴随徐强走过六载春秋。
2000年3月,沈阳鼓风机集团准备从德国奈尔斯公司进口一台代表世界最尖端技术的数控立式成型磨齿机。这是我国进口的第一台同类设备,企业领导决定由当时已成为技术尖子的徐强去德国验收并学习操作这台价值1280万元的高档机器。
在德国,交到徐强手上的是足有一寸高的一份英文版操作手册。随行的翻译刘经纬看了一眼手册后便皱起了眉头,“依我看,即使让一个专业的翻译来翻这本书,起码也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很多专业术语在词典里根本查不到。”刘经纬后来回忆说。
但当时还只有高中英语水平的徐强,在两周的时间里,靠着一本中英词典凭着一股钻劲把这本天书般的操作手册从头到尾通读了三遍。那段日子对于徐强来说是非常难忘的,“那14天我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的觉,根本连时差都不用倒,困了就靠咖啡顶着,后来喝咖啡都喝拉肚子了……”徐强回忆道。
从德国回来后不久,徐强就把那本英文操作手册翻译出来了。后来,当德国专家来沈阳安装调试机器时,徐强一直跟着干,碰到不明白的就问,但最初那位德国专家的态度非常傲慢。一次,徐强和这位德国专家一起做磨削精度验收,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凭着自己过去的经验和对操作手册的理解,徐强发现对方输入的齿轮螺旋角有问题,可德国专家却不耐烦地说:我们从来都这么输入,徐强保留了意见。过了一会儿,对方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出现了错误,不得不打电话向总部求证。电话打完后,他红着脸找到徐强说:“徐,你是对的,感谢你给我指出了这一失误,不然,后面的麻烦可能还要大。”
这位傲慢的德国人从此改变了对徐强的态度,后来,他和徐强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临回国前,他留给徐强一句话,“这回来中国是我教你,下回可能就是你教我了,因为你是最棒的技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强对这台机器的理解日渐纯熟,经他打磨出来的齿轮,成了精品的代名词,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他从来没有出现过质量差错,加工废品率为零!
而2004年的一个加工项目,则更让徐强创造了奇迹。
当时客户要求生产的是一个大型齿轮,设计精度是5级。加工过程中,徐强一边操作,一边告诫自己,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因为他知道,稍一疏忽,摁错了一个按钮,就会使齿轮报废。这不但要损失上百万元,企业的信誉也要跟着丢了。
徐强的责任心得到了回报,产品检验证明,他加工的齿轮不仅满足了客户的精度要求,而且居然达到了4级!信息反馈到德国,德国的专家赞叹说:“虽然我们的设备可以达到这个精度,但真正能在操作中达到这个精度的几乎没有,徐强的技术令我们感到吃惊,这简直是个奇迹!”
为什么是个奇迹?一位业内的专家解释道:“虽然在加工精度上分为12个级别,但每个级别之间的差距也就在1至2微米之间,并且1、2、3级某种程度上只在理论上存在,即使是当今世界最精密的检测设备,最高也只能检测到4级水平,也就是说,即使徐强的加工精度达到3级,机器也无法检测出来,4级的精度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从此,“徐强精度”扬名海内外,在他的努力下,过去这种完全需要进口的齿轮,现在已经成了鼓风机集团的常规产品,每年能为企业创造4000多万元的价值。如今徐强不仅将这台进口设备的全部功能挖掘了出来,同时还纠正了说明书中的个别错误,他总结出来的加工操作办法比说明书上的还要多。
靠着所取得的出色成绩,近年来,徐强连续获得了优秀团干部、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但这一切都没有让他改变,他拒绝过一家外国企业的高薪邀请,也主动放弃了企业领导提拔他做干部的机遇,这个立志要做最一流工人的青年说:“我觉得在一线的岗位上工作更能体现我的价值,那些在别人看来冰冷的器具,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件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辽宁要振兴,工业要振兴,最需要我们这些青年工人冲到一线,我要把学到的所有技能都奉献出来,为我们的装备制造业能真正立足于世界做应尽的努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