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2005年汽车召回涉及诸多零部件
2024-05-13 03:14    1629 

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曾经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今,2005年已经接近尾声,汽车召回在中国进展得如何呢?

召回概况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官方网站“中国汽车召回网”公布的信息进行统计,到12月15日,2005年先后约有17家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实施27次主动召回,涉及30余种车型,共召回汽车6万辆左右。

在27起召回中,进口车召回占了大多数,约为85%,美、德、日、韩等国的汽车企业在中国均有召回案例;而国产车的召回在2005年只有3起,涉及车辆19235辆。

就召回原因而言,27起召回事件原因不一,涉及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转向器、悬架、空调、电子电器、车身、车轮等诸多方面。

设计问题凸显

一位汽车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在2005年的27起召回事件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设计问题在进口车召回中比较突出。专家推测,今年大部分进口车的召回是由于设计问题引起的。

路虎汽车有限公司从12月16日起在中国召回“发现3”越野车。在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的报告中,路虎指出:“缺陷存在于车辆燃油箱内部的通气管,由于该通气管制造时未达到设计要求,致使其中的一个套管发生破裂,从而引发故障。”

12月5日起,韩国起亚召回部分带有电动座椅的嘉华汽车,召回原因主要是:电动座椅的导线可能被座椅金属支架磨损,导致驾驶室内的保险盒产生过热现象,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火灾。“这是整车的设计问题。”韩国起亚汽车中国整车事业部售后服务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富士重工年初召回2004款legacy力狮3.0轿车的主要原因同样是设计问题:后稳定杆设计不当。

合资国产车也有类似情况。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召回飞度的原因是由于制动真空助力器的膜片与壳体局部嵌合度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制动真空助力器真空度不足,导致制动时制动踏板变硬。据广州本田维修站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该问题是由于设计时考虑不全面引起的。

一位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国外零部件生产商的技术相对成熟,在同步开发、系统供货的体制下,向整车厂提供的配套产品技术含量较高、质量稳定,而由于车型的日益多样化、制造工艺日益复杂化以及开发时间短、迫使厂家缩短模拟测试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国外汽车的缺陷多发生在设计层面。合资企业由于技术引进的原因,在召回中出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与进口车相似。

该专家进一步表示,甚至于许多生产制造上出现的问题也多是由设计导致的。但是,在中国,可能引起召回的不仅仅是整车厂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缺陷,因为中国零部件企业水平不一,与国外零部件企业相比,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由于零部件企业的因素引起的召回在将来可能会占相当大的比例。记者从奇瑞24小时服务热线了解到,近日对于东方之子的召回,就是由于供应商提供的部分遮阳板化妆镜盖生产一致性控制出现差错导致的。

小企业生怕承担召回责任

在27起召回中,有另外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大部分召回的车是进口车,国产车的召回只有3起。

究其原因,进口车的召回基本上是其全球同步召回的一部分,过去中国没有汽车召回制度,进口车也就无所谓召回。但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后,跨国公司在全球召回某一款车的同时就不能忽视中国了,这是进口车召回在中国增多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国产车召回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讲了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召回制度建立不久,还正处于完善阶段,很多国内企业担心消费者对召回的认识有偏差,生怕召回导致产品销售量减少和品牌形象损害。但是,专家指出,在今年的召回事件中,奔驰等世界知名品牌汽车的召回不在少数,召回并不意味着产品差,而是对消费者安全负责的表现。

另一方面,召回的成本负担也是企业的顾虑所在,尤其是在由于零部件供应商的原因引发的召回事件中,成本由谁负责以及分担的比例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据估计,2001年福特公司为回收1000万条轮胎付出了21亿美元;而三菱汽车公司初步决定一次可能涉及51.4万辆汽车的召回中,预估将花费4580万美元。如果按同样的情况,国内汽车制造商也实施召回的话,很多厂家将难以承担,而且对于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预留上亿元的资金作为启动召回程序的备用资金,实在是浪费。对于中国小规模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而言,哪怕是与整车厂分担很小的一部分费用,一次召回也意味着倒闭和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国内企业选择了回避,甚至对许多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问题隐瞒不报。专家认为,从国家质检总局日前颁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今后质检总局将进一步加强对汽车召回的管理,明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缺陷调查和技术分析,加强制造商信息备案的管理,拓展投诉收集渠道。(满凯艳)

《中国汽车报》2005年12月26日第b9版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