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三大优势产业群凸现“长沙制造”崭露头角
2024-05-13 01:23    6478 

一盘好棋,需要好的棋子布局。

在长沙制造业的版图上,一个踌躇满志的企业家群体正在快速兴起,他们以世界舞台为坐标布局民族产业“棋子”,厚积薄发的出击使“长沙制造”版图频频拓展。

蓦然回首,长沙制造业已成为中部的一块“高地”。

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块状区域制造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即使在印度也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站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看长沙制造业,可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重工业不重,轻工业不活,龙头企业不强,一直是长沙工业之痛,而缺乏产业集群支撑,更是长沙产业经济发展的痛中之痛。

1949年,长沙仅有11家工业企业,工业可谓“从零开始”。

1991年,长沙工业总产值刚好过100亿元。

1992年,由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7名工程师借款50万创办的“中联重科”成立,并迅速成长壮大。随后几年,远大空调、三一重工、伊莱克斯等制造企业布局长沙,掀起了长沙制造业“占山为王”的高潮。

2001年,长沙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其中规模工业产值达380多亿元,长沙制造业开始进入冲刺阶段。

2004年,长沙工业总产值成功跨越1000亿元台阶,达到1108亿元。这一历史性的跨越,先进制造业成为长沙工业的分水岭。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长丰猎豹、远大空调等一批制造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各所属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中先进制造业的代表——工程机械、汽车、家电等行业,产业链长、配套企业多、科技含量高,初步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

今年,长沙将结合“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对每个产业集群提出分阶段发展的量化目标,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吸引、辐射和拉动作用。出台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扶植企业转向扶植产业,从对单个企业的倾斜转向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倾斜。其中包括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鼓励各县(市)区尤其是乡镇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对集群内的新上项目放宽审批权限,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集群进一步集聚。

现在,曙光已经初现。三大产业群已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工程机械已形成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和山河智能等核心企业群;家电制造形成了以远大空调、伊莱克斯为主的企业核心;汽车制造已初步形成四大整车(长丰越野车、三一重卡、三湘客车和北汽福田轻卡)和三大零部件(博世的汽车电器、江背和郎梨的车身、长丰和湖动的发动机)的格局,且大部分厂家都集中在园区内,呈现产业集群化的趋势。

着力拉长三条产业链

产业链有如橡皮筋,要有张力才能有发力。

目前长沙市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都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三大产业的配套企业200多户,年配套产值金额30多亿元,仅相当于一家大型企业的规模。其中作为支柱产业的工程机械行业,其本地配套率也仅为14%,其他产业的配套率还不到10%。

配套率低成了一条“短腿”,制约着长沙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力。

今年,长沙结合“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配套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的发展规划。似乎让人看到了“咸鱼翻身”的机遇。

目前,“四大配套中心”建设已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以金龙铸造厂为龙头的铸造中心和以同心实业为龙头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心、电镀中心和热处理中心已经初具规模。

据长沙市经委主任谢明德介绍,今后几年,长沙还将围绕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家电制造等产业集群,全力引进能够拉长产业链的一级、二级零部件制造商,依靠这些战略投资者在本地衍生出一批上游零部件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参与技术改造等方式,对其上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关系企业,稳住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进行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骨干企业,推动配套厂商跟着骨干企业走;以现有工业园区为重点,将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移入园区,或享受园区企业待遇;与泛珠三角经济圈“9+2”模式及cepa框架下的产业链进行有效对接,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业合作机制。

也许,思路的确能够决定出路。

三大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越来越多的相关配套企业开始聚集在其周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产业布局和生产分工也越来越明细。

位于长沙最北端的捞刀河镇是全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素以“刀剪之乡”驰名的该镇几年前就瞄准了大工业——工程机械制造。一些企业在市场的引导下,逐步转向上游工程机械产品的生产。如湖南中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1996年年产值仅150万元,通过给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进行配套生产,2002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下回转自装式塔机,到去年产值达到近亿元。而作为中联配套企业的湖南普沃尔去年产值也达四五千万元。这一批落户该镇的工程机械企业通过与三一、中联等知名企业配套生产逐渐“强筋壮骨”。如今,该镇工程机械类骨干企业已达20多家,去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他们力争3~5年内实现在长沙工程机械业“三分天下有其一”。

长沙另一工业重镇星沙,其周边20公里内,就崛起100多家车身、车架、车箱、钢板弹簧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德国博世是世界著名的汽车电器生产商,现投资6000万欧元,要在长沙的星沙开发区打造中国国内最大的汽车电器基地,要让长沙的汽车产业链变得更加“粗壮”;另一些产业发展也来势喜人,如工程机械产业,长沙已拥有80多家工程机械及配套企业,尽管销售收入在全国并不是第一,但利润已居榜首。

随着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的三大产业集群以及配套企业“张力”的增强,长沙制造业再次扩张“发力”,只是时间问题了。

“长沙制造”大步走向世界

如今,烙着“长沙制造”印记的产品已远销15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同比增长50.9%,高出全国水平15.5百分比。

尤其是工程机械,除与“徐工”并称中国工程机械“南北极”外,已在中西亚、非洲、欧美等主要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长沙不仅已成为国内规格、品种最齐全的混凝土泵生产基地,还研发出系列塔式起重机、起重布料两用机、陆用、船用混凝土布料机、国内最大激振力的振动压路机、立体停车库、混凝土泵车、环保型低噪声振动器、摊铺机、铣刨机、水平定向钻、沥青搅拌站、混凝土搅拌站等一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机械产品,其中许多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三一集团的拖泵系列、山河智能的桩工系列,其国内市场总体占有率超过40%;中联重工则在重型汽车起重机方面独领风骚,其旗下的“湖机”则在锯带行业有王者之尊。

业内权威人士预言,长沙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中心之一,尤其是工程机械最重要的制造中心。

不过,这一预言,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