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刀具大王发明32种刀片,百万回报难掩失落
2024-05-13 01:21    1567 

有人说,刀具上的刀片,就像是老虎的牙齿。在南京就有一位老人,他一生都在琢磨着如何让“老虎”的牙齿——刀片更锋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发明了车刀、铣刀、铇刀、钻头、铰刀、镗刀等六大类32项刀具,并且取得了国家专利,获得了上百万的回报。

昨天,“刀具大王”李旭淮走进本报,他说过去自己将技术“敝帚自珍”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如今,他希望能将自己的技术传递出去,让自己的发明为社会所用。

用积木法制万能刀

今年62岁的李旭淮自言“仍有着18岁青年的异想天开”,喜欢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想问题,希望能“倒转过来看世界”。他说,自己的发明创造就源于这个逆向思维。1962年,从中专毕业后,李旭淮进入了中科院天文仪器厂做了一名机械工人,几乎干遍了车、铣、铇各个工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工作中他发现,磨制一个物品得更换不同的刀柄,工人们每换一次起码花上二十几分钟。为配合刀具使用,只得建造一个庞大的中心,放上几十种刀,利用机械手进行操作,李老将之称为用“万能的大机床来拯救小刀具”,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建设,将几十万元的事情扩大到了几百万。他日思夜想,能不能发明一种万能的小刀具来拯救一种不动的大机床?其实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让整体刀柄成为积木式,那么换一个刀柄只需要几秒钟,李旭淮将这种换刀方法称为“积木模块”法。

精度:一根发丝的1/16

方法很简单,但是施行起来却很困难,因为想让一个积木搭成的刀柄和原来的一样坚固,就得使两截产品紧密结合,这其中只能允许1/16的头发丝这么小的误差。李旭淮左思右想,要达到这么小密合程度,只能将接口处设计成“圆锥面”,但是问题接踵而至,圆锥面的接口虽然密合却无法固定,而最好的固定物无疑是螺丝。但是对于学术界来讲,不少工程师却认为圆锥面和螺丝是一对“冤家”,圆锥面有定位功能,螺丝也有定位功能,一个物体怎么可能让其满足两重定位?理论上似乎走不通,但是李旭淮却从误差中看到了希望,他说每个螺纹都有两根发丝的误差,利用误差可以让螺丝的定位作用无效,只起连接作用,从而解决了两重定位的难题。

百万回报难掩失落

1989年,老人的专利先后卖到了北京、苏南为数不多的几家工厂,获得了近50万元的收入,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笔令人兴奋的财富。后来老人停职下海,专营刀具生意,十几年下来,也有近三四百万元的收入。面对这些,老人却难掩失落,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将技术视为财富,不愿传给外人,技术保密却造成了一个恶果,眼看着32项专利纷纷到了有效期,但是却未能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如今,国家技工严重缺乏,他特别希望能将自己一身的技术传播出去,让自己的刀具能找到用武之地。

金陵晚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