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00万奥迪撞上电线杆,网友:这次25%偏置碰撞绝对合格!
bba是在国内一直领跑豪华车市场的“三剑客”,在这其中,奥迪由于其绝对的综合优势受到不少车主的欢迎。最近,在国内某地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黑色的奥迪车径直撞向了一根电线杆,导致整个车头发生严重损坏。照片中可以看出,这台车的右前方直接撞上了电线杆,对此,有网友想起了前段时间中保研的碰撞测试,调侃这次车祸:这次25%偏置碰撞绝对合格!而这台仅维修费就高达数十万的豪车就是全新一代的奥迪a8l。
奥迪对音色要求较高的用户提供了bose环绕系统,包括瓦数码功放、14声道14喇叭、重低音单元等,能够将普通的立体声源音频转换为5声道环绕音频。“发烧级”用户还可选装世界顶级的b&o高级音响系统,赋予车内可媲美音乐厅般的现场感受。
后排显示屏的面积大到已经无法装进头枕,所以选择了另外一种个人认为不太稳妥的安装方法,这完全是无奈之举。但大屏幕带来的好处是,再也不用眯缝着眼死盯着屏幕看了,姑且可以理解为有助缓解眼部疲劳吧。
新a8l首次加入了红外夜视成像系统,并且带有行人识别功能。远红外热成像相机能捕捉到前方24度内300米内的热源,当热源出现在捕捉范围内,经过电脑处理的图像会在仪表盘中以黑白色进行显示。而当行人横穿车辆行驶方向时,系统会迅速做出判断,并以红色突出显示,同时发出声音警告。
对于一款突出豪华驾乘感受的车型而言,新a8l在内部储物空间方面,表现的不够理想,车内屈指可数的储物空间在使用中显得捉襟见肘,不过我们考虑到这一级别车型的特殊定位,也就不继续往下说了,抓紧时间享受乘坐时的“豪华”才是王道。
也许我有点偏激,但我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驾驶新a8l的人可能是专职司机,所以,测量前排驾驶席空间大小,也就变成了为老板招聘驾驶员身材提供的参考标准。话说回来,不要小瞧驾驶席,22向电动调节座椅足以让你找到任何想要的姿势,并且外带按摩功能。
虽然轴距方面,新a8l增加了130mm,并且全部用于后排腿部空间方面,但实测的效果却没有数据表现的那么奢侈。图中模特身高1.76米,65kg,头部空间并没达到特别夸张的地步,而腿部空间也只是刚刚达到及格标准。如果你身高超过1米8,体重超过90kg,那么后果,大家可以自由想象一下。
后排右侧绝对是任何一款豪华车最重要的位置,按住后排中央区的座椅控制键,放倒前排座椅,同时打开小隔板,这才是车内最滋、最享受的坐法,不过后来我们发现,手枕里还有控制按摩座椅的遥控器,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新a8l拥有一个宽敞实用的储物空间,通过开口位置较低的后备箱门槛,可以将物品轻松放进容量510升的后备箱内。据说,后背箱空间能轻松容纳4个横放的高尔夫球包,较小的物品可以储藏在后备箱边侧独立的舱室内并且配有保护隔离网。虽然新a8l看上去是一辆相对沉稳的公务车,但通过试驾我们发现,低调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运动潜能,甚至与它的定位有些格格不入。
先期引进的新a8l搭载了一台3.0升机械增压发动机,实际上这款发动机早已在国产a6l上使用。动力方面,这款3.0tfsi汽油直喷机械增压发动机,将有两种功率调校可供选择,其中low quattro与high quattro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动机调校不同,low quattro发动机最大功率为213kw(290ps)/4850-6800rpm,最大扭矩为420n·m/2-4800rpm;而high quattro发动机最大功率为245kw(333ps)/5-6rpm,最大扭矩为440n·m/2900-5300rpm。
与这两款3.0tfsi发动机相匹配的均为8速tiptronic手自一体变速器,带动态换挡程序dsp及运动程序。驾驶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款变速箱对于运动的追求,但如果你选择正常驾驶,那么它也展现出平顺的一面。
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系统作为全新奥迪a8l的标准配置,在延续了四驱功底的同时,将运动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非对称性的动态设置通过自锁式中央差速器,在正常行驶状态下以机械方式将60%的动力传递给后轮,40%的动力传递给前轮。如果出现某一轴打滑,中央差速器会将大部分动力传递给仍然保持充分抓地力的车轴,并且奥迪还为追求极致驾驶动感的用户提供了运动型差速器。
全新奥迪a8l首次在asf车身技术上采用热成型钢板,在提高车架强度和车身硬度的同时,大幅降低车身重量:庞大坚固的白车身重量只有241公斤,较传统钢质结构车身具有40%的轻量化优势,使得全新奥迪a8l有更动感的表现与更高效的行驶性能。另外,新a8l配备的主动巡航系统(跟车雷达)能够主动监测跟车距离,并且在车距过近的情况下提醒驾驶者注意车距。
全新奥迪a8l的悬挂系统同样也使用了铝合金材料,铸铝5连杆悬挂在提供精准的运动性能和极佳的横向、纵向控制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整车重量,令全新奥迪a8l的运动性、高效特性大幅提升。在“动态”模式下,悬挂起始高度被降低了10毫米,并且在时速超过120公里/小时后,再次降低10毫米。
与之相反的是“升高”模式,这种模式下a8l车底离地间隙被额外的增大了25毫米,以跨越小型障碍。此外,第四种模式还提供了最富运动性的“软硬”调校,将车身降低10毫米的同时,改变了悬挂的吸震特性。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