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景德镇窑火上千年 十余米厚垃圾寻“基因”
2024-05-12 01:01    9851 来源:网络

“长江口二号”沉船上的古瓷虽被海水浸泡百年,依然散发着瓷器独有的光泽。在景德镇古窑址的晚清地层中,仍有许多这样的荧光等待被看见。

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窑火兴旺了上千年,大量精美瓷器外销的同时,也给当地留下了厚达十余米的窑业垃圾。

记者近日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采访获悉,这些支离破碎的窑业垃圾成为分析、解读景德镇古陶瓷基因的重要依据,其价值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完整器。

“我们打算用两年时间初步建成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未来有望成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说,受原材料质地、加工工艺、烧成技术的变化以及审美情趣等因素影响,不同时代的陶瓷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发生演变,其胎、釉、彩中的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

什么是古陶瓷基因库?古陶瓷的基因要如何提取?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我们看见了四间房。

第一间房是标本制备间。研究人员需要从古陶瓷碎片截取残片标本、截面标本、薄片标本、粉末标本共四类标本。

第二间房是基因存储区。在陶瓷器标本制作完成,规范编号后统一入库。采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实现检测数据实时录入、更新、检索,以及实体标本的出入库工作。

第三间房是数据采集室。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偏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色差仪等多种高精尖设备协同配合,旨在准确提取标本中的基因信息。

第四间房是数据分析室。通过对基因标本数据的研究,分析出陶瓷片标本在当时的烧制工艺、原料配方等。

目前,翁彦俊带领的团队正致力于完成首批2400个标本位的填空补缺工作。“最难的是数据采集的过程,不是每个点位的数据都是有效的、有代表性的,成功率甚至不到1%。”御窑博物院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熊喆说,这个过程像极了过去这些古陶瓷的烧制过程,无数个瑕疵品被砸碎、深埋,只为追求下一个完美。

来源:网络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