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市政协第五届第五次会议第0021号提案的复函
市工商联:
你单位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力度的建议》(第0021号提案)收悉。经我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政策供给和服务供给,着力促进技术、资本、创新生态协同发力,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为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截至2022年3月底,全市累计培育入库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7893家,较上年同期增长37.75%,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的99.64%。有效期内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5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3%。
一、优化创新政策环境
一是推动市人大常委会修订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针对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新增“企业技术创新”专章,强化企业创新培育服务,营造企业公平成长环境。科学编制全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需要,调动全市各类高端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有效集聚,依靠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促进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十四五”科技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重庆市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增强我市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工业设计、样机试制、试验检测、样机加工、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共享平台,鼓励有需求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提升其创新供给能力。去年助推中汽院、信通院、赛宝研究院、重材院入选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我市试验检测类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达到4个,信息服务类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
二是鼓励企业开放科技资源。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企业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仪器仪表、测试设备、中试设备等向市场开放尤其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民营企业开放,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提升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与服务。
三、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打造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孵化载体。市科技局联合5个市级部门出台《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从成果赋权、成果供给、要素集聚、便利化服务4个方面,提出了24条具体解决路径。
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载体。成功创建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打造机制改革“先行区”、服务体系“样板区”、区域协同“集聚区”、赋能产业“引领区”;示范建设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激发10余所大学和区域竞相发展,聚集入孵企业团队3275个,孵化企业746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打造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等技术交易平台,建立技术合同登记站31个,推动“易智网”线上平台“智能化”、线下平台“一体化”建设,发挥重庆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作用,组织技术转移人才培训8期,培养技术经纪人538名。
三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进区县专项行动,赋能万达开、黔江、铜梁、北碚等地高质量发展。组织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自动化研究所、西安光机所等12家院所开展成果对接15场,拍卖专利43项,落地转化成果70项,项目投资2.7亿元。2021年,我市企业共登记技术合同5538项,同比增长144.82%;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62.68亿元,同比增长91.36%。
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一是加大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完善金融科技创新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激励私募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通知》等4项政策,形成了多部门联动推进、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设立完善基金体系。设立科创投集团旗下的“种子、天使、风投、产业”4支政策引导基金,及其累计发起设立的123支子基金等,初步建立起全周期、多元化的股权基金支持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市私募股权基金总规模为1572亿元,在投高新技术和初创科技企业本金177亿元,占比11.3%,较2020年占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
三是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债权融资新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已促成合作银行累计为8363家(次)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43.76亿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99.29亿元。组建规模2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参股组建子基金92支、基金总规模297.2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454个(次)、投资金额185.72亿元。
五、加强科技人才创新要素保障
一是创新科技人才工作机制。推动出台《重庆市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牵头修订了《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方案》,联合制定出台《重庆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重庆市海外引才引智项目实施细则(试行)》和《重庆市海外引才引智科技工作站管理办法》,加大优秀外国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和支持力度。
二是实施“科技专员兴企业”行动。通过与区县科技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纳入清单管理的科技型企业联动,对直接服务企业的科技人才备案为“科技专员”,包括全职在企业工作的“首席技术官”和每年服务不少于30天的“假日工程师”两类。引导他们以优化和完善企业创新链为核心任务,有针对性地提供“补链”“强链”“延链”服务,对他们提供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清单管理企业依托“科技专员”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其提供人才培养、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把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与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协同起来,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把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为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孵化培育一批具有独到技术和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市区联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聚焦上交所科创板,遴选100家储备企业和10家重点培育企业,开展动态化清单化服务推动企业科创板上市。深入贯彻《重庆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是优化提升科技型企业系统功能。我市依托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系统对科技型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和精准支持。入库科技型企业可通过系统了解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目前,为更好地做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我市正在优化完善该企业系统,拟通过科技创新大数据分析,从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科技人才、行业影响力等方面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为科技型企业精准“画像”,以便为市区联动开展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工作锁定目标,亦针对科技型企业具体需求推送科技金融、人才、项目等精准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提质升级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进一步健全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加强贷款风险控制管理,让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惠及更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种子基金投早、投小的特点,支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实施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完善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全链条创投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科技金融政策解读、路演对接、管理培训等活动。
四是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围绕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大力提升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功能,着力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启动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开发、产业工程化、检验检测和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进区县行动,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孵化更多优质创新主体。
五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开展减负专项行动,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持续开展“四唯”清理行动,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深入实施“科技人员兴企”行动,发挥科技人员纽带作用,传递需求、导入资源,靶向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此复函已经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雷虹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来源:政府信息公开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