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7级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纪念大会在中国科大东区水上报告厅隆重举行。近八十位来自天南海北的87级校友与昔日授业恩师再次相聚校园,重温当年的青春和热血,用最诚挚的情怀见证中国科大的荣耀历程。
400 267 >
上午10点30分,纪念大会在温暖而友爱的氛围里拉开了帷幕。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丛照等校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水、施蕴渝等受邀参加活动的教师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由875校友董震、877校友吴丹共同主持。
400 267 >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87级校友蒋一发表致辞,他代表包信和校长及全校师生对87级校友的返校表达了热烈欢迎,同时向云端参会的校友们表达了问候和祝福。致辞中,他向校友们介绍了中国科大近年来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并表示,过去的三十年,1987级校友通过自身努力,在各行各业勤奋耕耘、表现优异,涌现出一批批杰出人才,学校为大家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最后,他表示母校永远是所有科大校友的精神家园,希望全体科大校友常回家看看。
400 267 >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874)校友致辞
教师代表施蕴渝院士上台发言,带领87级校友重温当年求学历程,再现87级校友栉风沐雨、勤奋好学、创新奋进的鲜活风采。
400 267 >
施蕴渝院士发言
87级校友代表潘建伟(874)、邓中瀚(877)、陈继锋(874)、钟鸣(878)相继发言。深情回顾了在母校的求学历程,分享了科大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创业感悟。并寄语母校培养更多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锐意开拓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
400 267 >
潘建伟(874)校友
400 267 >
邓中翰(877)校友
400 267 >
陈继锋(874)校友
400 267 >
钟鸣(878)校友
本次返校活动,部分87级同学们无法回到母校,他们通过短片向亲爱的母校表达思念、传达祝福。
400 267 >
随后大会在878班级同学的云合唱《87级的你》中迎来了圆满落幕。
400 267 >
大会结束后,返校校友在中国科大西区食堂共进“怀旧午餐”。餐后游览了西区校园,走过红墙碧瓦,重拾流年芳华。
校友值年返校活动,自2003年举办至今,在学校各院系、各机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已经成为校友之间寄托友情、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中国科大最重要的校友服务项目,受到广大校友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在征询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校友总会不断丰富返校活动内容,积极协助校友做好信息联络、筹备组织、衣食住行等服务,安排志愿者为返校校友做好迎接和引导等服务,并邀请各院系、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活动。校友值年返校增进了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凝聚了校友力量,加强了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也为在校学生熟悉校史、近距离接触知名校友、了解行业发展、做好职业规划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党政办公室、保卫处与校园管理处、饮食服务集团、校医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处、档案文博院、校团委、网络信息中心、对外联络与基金事务处、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
为响应国家航天强国战略号召,深入研讨深空探测领域关键技术,8月16日至17日,我校工程科学学院成功举办“深空探测关键技术研讨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束热考核成果鉴定会”。会议邀请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文清院士、中科院核能技术安全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郁杰、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副所长马同玲、航天科工集团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惊华等嘉宾出席,并有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〇七所、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十七所、中航工业集团六二五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大等单位专家代表参与研讨。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吴恒安、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刘明侯分别主持欢迎仪式和研讨环节,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喜胜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400 >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喜胜致辞欢迎与会领导专家莅临指导,并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所给予的关心与支持。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指出“科教报国”是科大人的初心使命,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大的殷殷嘱托,提出学校应“心怀国之大者”,立足基础研究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面向深空探测领域发展需求,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优势单位交流合作,发挥各方优势,推进科学、技术与工程融合创新,共同为航天强国事业贡献力量。
400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在致辞中强调深空探测是人类了解太阳系和宇宙空间的关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求长久发展的必然途径,并对深空探测关键技术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各参会代表简要介绍了所在单位研究优势,提出了深空探测领域的合作设想。
400 >
在研讨环节,航天科工、中科院核安全所、中国科大的专家分别作了“微小型液态金属反应堆设计研发”“空天新型能源动力发展”“剪切增稠复合材料设计与性能”“深空领域热防护和地面热考核的需求与壁垒”等专题报告,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交流。
400 >
400 >
在成果鉴定环节,工程科学学院叶宏教授详细介绍了基于扫描电子束的全速域长航时热考核方法,与会专家现场观看了电子束热考核实验。专家们高度评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束热考核技术,为实现高热流密度及其梯度、高分辨率热考核提供了“科大方案”。
400 >
会议期间,航天科工相关单位与我校工程科学学院师生进行了两次会议研讨,增进了相互了解,以便后续深入开展交流与合作。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刘明侯在研讨会总结时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深空探测关键技术,并对能源、动力、防护与安全等关键问题开展了热烈探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未来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程科学学院)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上好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国科大龙舟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队于8月2日至10日前往黄山市开展了为期八天的学习实践及调研活动。通过学习中华龙舟文化、徽州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通过开展龙舟训练,提高竞技水平与身体素质;通过探访红色景点,缅怀革命先烈,树立奋进榜样。
探寻中华文化 弘扬龙舟精神
8月2日下午,中国科大龙舟队暑期调研队抵达太平湖训练基地,了解学习黄山本地的赛龙舟文化。黄山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郁,本地龙舟文化亦发展繁荣,近年来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竞技性的团体运动。
调研队于7日参观了徽州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深入了解徽州文化。
400 173 >
徽州文化博物馆
缅怀革命先烈 树立奋进榜样
调研队于8月3日、6日和8日分别前往了岩寺镇新四军纪念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和新四军游击队旧址红色沙加那。探寻革命先烈踪迹,坚定青年学子青春信仰。
400 >
岩寺镇新四军纪念馆
400 >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左)调研团全体党员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右)
400 171 >
新四军游击队旧址红色沙加那
提升竞技水平 做勇于拼搏的新青年
8月4日至5日,调研队按照按照训练计划开始了为期两天的训练。刻苦训练是科大人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精神的延续和表现。
每天早上队员们迎着第一缕朝阳而起,开启上午的15分钟每人两次划船训练。长时间的划船强度是队员们在日常训练中没有接触过的,进行到5分钟时很多成员就已经浑身酸麻,几乎无法支撑。队员们靠着毅力顽强坚持。下午是短时间的速度训练,这有利于提升队员们的爆发力,要求每一桨都用尽全部力气,最大程度地提高船速,这是对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考验。晚上进行核心训练,十三个核心练习动作依次进行,在安静的夜晚看见一个个挥汗如雨的身影。
训练过程虽然辛苦,但队员们的相互鼓励和陪伴体现了团队协作的温馨。这次训练不仅提升了队员们的身体机能,更强化了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龙舟精神。
400 >
早上的长距离扩容训练(左)下午的速度训练休息空挡(右)
8月9日,实践进行到尾声,全体队员开始了绕太平湖一圈的龙舟挑战,路程长达25公里。在队员们的不懈坚持下,历时三个小时,用坚定的意志力完成了这项挑战,这让全体队员突破了对自己的认知,也更坚定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
400 >
环太平湖一周划船挑战
八天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繁荣和黄山市浓厚的红色气息。龙舟实践训练加深了队员们对太平湖的感情,提高了团队的运动竞技水平,磨练了队员敢于吃苦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
400 194 >
环太平湖一周划船挑战
(校团委、校龙舟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zachary j. smith教授团队和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婷娟教授团队在拉曼生物成像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扫描拉曼成像系统和偶氮增强拉曼探针相结合的快速生物成像方法,实现了对细胞器动态过程的高分辨率、低功耗的影像。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8月15日以“high-resolution low-power hyperspectral line-scan imaging of fast cellular dynamics using azo-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probes”为题在线发表于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拉曼成像是一种无标记的单细胞分析技术,能够从分子水平获得细胞的结构和组成信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然而,拉曼散射截面十分微小,通常需要在高激光照度下历经数小时才能获得一帧细胞拉曼图像,无法捕捉到细胞器的时空演变信息。相干拉曼成像技术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拉曼信号,但是该方法只能获得窄带拉曼光谱信息,需要较强的激光功率,并且设备昂贵。拉曼探针作为另一种拉曼信号增强方法,具有细胞可透过性、靶向性、低毒性等特点,但是常见的炔烃标记的拉曼探针还无法满足高分辨率的快速细胞动态成像。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动态偶氮增强拉曼成像系统,能够是实现对细胞器动态过程的高分辨低功耗快速拉曼成像。传统点扫描自发拉曼成像、相干拉曼成像和动态偶氮增强拉曼成像的比较如图1所示。
400 208 >
图1.三种拉曼生物成像技术原理的比较,包括传统点扫描自发拉曼成像、相干拉曼成像和动态偶氮增强拉曼成像。
本研究工作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超灵敏共振拉曼探针,即偶氮增强拉曼散射探针,在极大提高拉曼信号的同时,能够抑制荧光背景。偶氮增强拉曼探针与传统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相比,相对拉曼强度提高了3-4个数量级(图2a)。结合我们自主设计的线扫描自发拉曼成像系统,实现对偶氮增强拉曼探针标记后的活细胞中多种细胞器的快速拉曼成像,并且能够获得全拉曼光谱(-3200 cm-1)信息。动态偶氮增强拉曼成像系统在低激光照度下(75 µw/µm2),成像速率最快可以达到3.5秒/帧,共聚焦空间分辨率为270 nm。
400 196 >
图2.(a)多种拉曼标记物的相对拉曼强度;(b)基于偶氮增强拉曼探针的线粒体、溶酶体和脂滴的同步成像。
该动态偶氮增强拉曼成像系统用多种拉曼探针对细胞进行同时标记,实现了线粒体、溶酶体和脂滴的同步成像(图2b);成功获取了活细胞中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快速影像(图3);通过溶酶体的影像数据,分析了溶酶体运动的生物物理动态属性;通过加入解偶联剂fccp,研究了线粒体解耦动态过程。该动态偶氮增强拉曼成像系统能够对细胞器动态过程进行定量且多元的成像,将为生物医药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400 >
图3.利用动态偶氮增强拉曼成像系统对活细胞中线粒体和溶酶体的快速成像。
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特任副研究员于亚军和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唐浴尘博士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大zachary j. smith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高婷娟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作者还包括我校苏州高等研究院储开芹研究员。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支持。
论文链接: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