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cob技术带来小间距led屏“新一轮”竞争
2024-05-11 16:26    2836 

作为近年来市场成长**快的显示技术,小间距led迎来新一轮“新品发布高峰”。其中,cob显示技术大放异彩,成为厂商们重点推动的新“工艺方向”。

2018年国际市场**视听产品展,ise于荷兰当地时间2月6日,在阿姆斯特丹rai展览中心举行。作为近年来市场成长**快的显示技术,小间距led迎来新一轮“新品发布高峰”。其中,cob显示技术大放异彩,成为厂商们重点推动的新“工艺方向”。

cob技术逐渐成为主流

cob小间距led显示产品,**早进入规模化应用是在2016年。这一年,威创、索尼这样的高端视听工程巨头纷纷以cob技术独特的“显示优势”,将小间距led屏应用到超高端市场。包括制作级广电应用、高端调度指挥中心、高端会议室等成为cob一展身手的领域。

2017年cob显示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市场认可。包括2018年1月份在美国ces展会上三星的展示等,一大批重量级企业先后加盟。

本届ise展会上,亦有中国雷曼光电的p1.5间距cob产品,艾比森cobalt技术、美股上市公司达科电子cob显示产品等崭新的业内巨头参与到这一技术产品竞争中来。更多上市公司的加持,在中国厂商,这个全球小间距led显示板块的“一头独大”阵营中,cob技术的应用正在从非主流向主流技术稳步迈进。

2018年将是cob小间距的普及开端

业内人士估计,2018年cob小间距led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比可能上升到“两位数”:cob从前沿创新探索,到实用价值性主力产品的迈进,即将在2018年成为现实。

从供给端看,传统的cob产品阵营具有两个特点:**,在小间距led屏显示市场是后发后觉厂商,三星、索尼这样的巨头都是如此;这种cob厂商不仅将cob作为一种体验更好地显示技术,也把其作为差异化产品牌来打,同时更是“后发企业在下一代产品上赢得时间优势、弯道超车”的机会。第二,传统的cob小间距企业,多在表贴式产品上处于劣势,这与其后发地位有关系;而在表贴小间距led产品上拥有份额优势的企业品牌,则对推出崭新技术路线的cob技术态度格外谨慎——他们不想,自己新产品埋葬自家优势制造产业链的未来潜力。

因此,2015-2017年小间距led全球市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创新方向。一个是,很多企业以cob,这样的下一代技术为起点,力图实现超车式的市场突破。另一方面,很多传统led屏企业,尤其是表贴技术的小间距led屏企业,主要去突破1.0及其以下间距的“超微小间距技术”,实现自身产品极限性能的提升。而随着ise展会上,更多企业,尤其是传统led屏厂商、上市公司进入cob阵营,则意味着以上两个创新方向的合流——即,产业已经清晰意识到,即便表贴小间距led能够实现0.7毫米的间距、表贴led产品有着巨大存量产能和既得利益,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小间距led行业**终进入cob时代。

而更多的厂商的支持,必然是一项新技术走向普及的**基本“信号”:业内认为,2018年cob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将大幅提高,甚至翻番。cob小间距led显示正在成为大屏工程显示**新的一个增量风口。

cob技术撬动小间距led产业结构的杠杆

对比此前两三年内,小间距led产业中很多巨头追求的0.8甚至0.7的极限间距产品,sie展会上cob产品的“极限特征”却不明显。

例如雷曼展示的是p1.5间距的产品。这个间距技术堪称已经“白菜化”。那么为何厂商在cob技术上,更愿意推出“白菜”间距标准的产品呢?

**,从工程实践角度看,p1.5间距是小间距室内应用中销量比较大的一个品类。更是“数据显示”(非视频)显示应用中,市场占比**的间距指标产品。因为,对于巨幕显示而言,更细腻的分辨率的意义,不仅随着分辨率的增长成下降趋势,也伴随着显示面积的扩大成下降趋势。同时,更高的分辨率,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且成本增长是几何级数的。

这就导致,大屏工程显示中,小间距led屏幕应用“单纯追求间距指标”的市场价值是不明确的。更多的时候,在大屏幕显示上,1.2-1.5的像素颗粒才是“体验效果、经济性”的**佳结合点。这方面,传统大屏拼接技术,dlp产品也表现出“对超高分辨率”的“不待见”。或者说,厂商们有意让cob技术在比较高的应用层次上,快速获得市场份额,进而选择了p1.2-p1.5作为主推产品。

第二,从小间距led屏的竞争角度看,p1.2-p1.5市场,在过去两年获得了高速发展。产品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白菜化、普遍化”的趋势。这个时候,如何在这一“需求端决定的主流市场”提升产品体验,获得差异化价值,就成为了一个显著的产品创新需求。

cob封装技术可以让小间距led显示屏的视觉效果更为舒适、大幅度改善画质颗粒化的显示弊端,同时亦提高了整个工程大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于,p1.5产品,应用cob技术后,画面的5米距离观看效果,甚至要比传统表贴技术的p1.2产品不差,甚至一些性能上更为出色——但是,前者的成本具有长期优势。事实上,小间距led屏产业研发1.0间距以下产品的一个重大目的就是“解决像素颗粒化”的视觉体验问题。但是,更低的间距、更多的像素数量,带来了成本和成品率难题。而cob技术则基本可以绕过成本大幅提升和成品率下降的问题,实现在既有p1.2-p1.5间距产品上视觉性能的大幅提升。

第三,从经营和竞争角度看,p1.2-p1.5间距小间距led屏已经进入价格下滑区间。即厂商面临一个毛利水平下降的危机。这时候,cob技术下的第二代小间距led屏,则可以挽救p1.2-p1.5产品线上,价格下降的这一趋势,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

同时,2017年小间距led屏市场一个重要趋势是“市场集中度再次提升”。即虽然行业还在高速增长,但是增量基本被前五位的品牌所瓜分。在规模化趋势下,市场二线品牌亦需要新的“产品差异点”和竞争抓手:对于传统表贴小间距led屏技术而言,越是市场规模大的品牌,越意味着巨大的既得利益和表贴产品线投资包袱(毕竟小间距led产品兴起只有四五年的历史,很多产品线都是七八成新的设备);而二线厂商在一线品牌的巨大规模压力下,采用cob技术则具有“历史包袱小”、“差异化突出”、“高附加值和高品牌价值提升”效应。

总之,cob技术在2018年的进一步发展、在ise展会上的爆发,不仅仅是技术迭代的结果,其也包含了原有产品线效益下降、竞争激化,原有技术创新路径(更小的间距)缺乏实用性价值,二线厂商亟需逆转一线巨头们不断增强的“产业集中力量”等多种经营诉求。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得cob技术在2018年的格局更为利好,这一新技术已经形成“创新价值”—“工程落地与体验示范”—“厂商竞争需求”—“供给与选择扩大化”等为主要节点的“行业内在良性反馈链条”。

cob时代一场新的小间距led市场洗牌在即

伴随cob技术的持续升温,该技术对行业市场格局的影响也已经成为业内关注焦点:对比表贴技术,cob的变化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小间距led屏制造核心技术向封装段集中”。

cob是英文chip-on-board的缩写,即“电路板上的晶片”。本质上,cob是一种封装技术。传统led屏大多数将红绿蓝三原色各一个封装成灯珠,供终端厂商制作成led屏。而cob时代,则是数百,甚至数千、数万个红绿蓝led晶体颗粒被封装在一个整个的印刷电路板上。——用后者集成led拼接单元,显然要比表贴三原色led灯珠技术难度更低。

更低的终端产品集成工艺要求,这对于小间距led屏产业的终端市场意味着:1.高品质供给更容易实现;2.厂商的竞争进一步依赖客户市场拓展,而非产品技术差异。这两个变化,将使得小间距led产业进一步导向“销售性”和“系统解决服务”角色。

总之,ise展会上cob已经即美国ces展会三星之后,打响2018年大进军的第二枪:而且,这股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大有席卷整个小间距led显示行业之势。对此,评论认为:2018年之前,业内拥有cob产品线的品牌是少数派,2018年之后不拥有cob产品线的品牌则将成为少数派!(来源:投影时代)

来源:投影时代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