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的思考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经过几年的推进,在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北水稻主产区水稻机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四川省开展这项工作已有四个年头,2006年呈加速发展趋势,但发展速度与全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笔者从2002年起一直跟踪和参与研究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在四川示范推广的相关问题,现就几年来研究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想法。
1 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水稻在四川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四川省常年种植水稻面积227万余公顷,水稻生产在四川粮食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与小麦、玉米相比,其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更为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更细,生产环节更多,季节性更强,劳动强度更大,用工量更多。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1.2 发展机械化插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
随着改革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愈来愈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半转移”从事亦工亦农的多种经营活动。据2005年统计数据,全省已经转移或半转移的农民比例高达29%,农村呈现出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偏少现象,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的短缺。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应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的新农村是不完善的新农村,而解决四川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栽插机械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机械化插秧问题已是制约四川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提出快十个年头了,实际上我们解决得较好的环节仅限于收获、耕作和植保,而作为用工量最大、劳动强度最高的栽插环节主要采用手工栽插、手工抛秧、机械化抛秧,从技术层面上讲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构成和技术体系很不健全。
1.4 世界水稻栽培发展历史规律说明,机械化插秧必将取代抛秧和传统手工栽插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水稻栽培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美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水稻直播模式,二是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水稻移栽模式。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田块小、种植地域广泛、多熟制生产、传统精耕细作、绝大部分稻区采用人工插秧的栽培特点和生产习惯,结合多年的引进、探索实践经验,我国更加适合于日本、韩国的方式。国内机械化插秧发展速度较快的江苏、浙江、黑龙江、广东等地也证明了这一点,即我国大部分地区适宜采用机械化移栽方式。日本、韩国也走过抛秧的道路。抛秧具有省工节本、前期生育进程快等优势;但由于抛秧的秧苗无序化分布,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特别是后期通风透光性差,不利于提高大田水稻的群体质量,同时无序化栽培不利于机械化收获。而机械化插秧采用定行、定穴、定苗栽插,既体现了抛秧浅栽快发的优势,又解决了人工栽插高位分列的问题,且秧苗有序分布,水稻能充分吸取温光资源,有利于机械化收获,也能满足未来超级稻提出的定量、定向规范栽培的技术要求,是提高水稻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经验表明,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是继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更新后能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符合我国、也符合四川稻作生产特点,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也应是四川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技术。
1.5 全国机械化插秧发展速度快,四川应迎头赶上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南方地区在未来10到15年的主推技术,目前国内宣传、推广、应用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气氛十分浓厚。以贵州、重庆、湖北为例,贵州2007年计划新增资金3 000万元用于机械化插秧工作;重庆2007年将新增高速插秧机80台,手扶式插秧机1 000台;湖北计划新增插秧机3 000台。全国预计2007年新增插秧机5.5—6.5万台,培训农民和机手400万人左右(以上数据摘自于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组长陆为农在南京水稻生产机械化研讨会上的报告)。作为农业、农机大省,四川决不能偏安一隅,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布点取得了全面成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如果努力创造条件,完全能够迎头赶上。
2 四川省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现状
2.1 启动情况良好
2006年四川启动了51个县实施机械化插秧项目,各级共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培训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和操作机手8 575人次,实施插秧面积1 000多公顷,建立核心示范片47个,新增插秧机50多台,完成对比试验12个,项目区平均亩增产39公斤。除去非农业县和非水稻生产县37个县(其中非农业县8个,非水稻生产县指水稻种植面积低于667公顷的县,主要分布在“三州”),四川实施项目的51个县占到全省适宜机械化插秧的总行政县数的34%,发展态势喜人。
2.2 取得的初步成绩
全省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机械化插秧技术试验示范普遍获得初步成功;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取得了突破,更加成熟可靠,实现了以“旱育旱管”为代表的多种育秧技术的成功探索;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的运行模式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启示,为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改变了项目区老百姓传统的水稻栽插方式,为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和插秧季节农民工回流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实现了高产稳产。从测产情况看,除去受旱灾影响特别严重的地方外,水稻产量同比普遍增产10—80千克;在全川范围内出现了上下联动的推进机械化插秧技术学习、应用的热潮,出现了争取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项目、认真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良好势头。
3 四川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四川省项目领导小组提出的“一个精心、两个合理、五个到位”,即“精心组织实施,合理选点选种,合理配备机具设备,切实做到机具到位、资金到位、人员到位、技术到位和管理到位”的要求,很好地指导了面上的工作。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