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迅速
近年来,邹城市农机局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工作的重点,强化措施,加速了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了群众的认识,增加了机具的数量,扩大了实施面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得到迅速发展。
1、实行优惠政策,着力提高装备水平。近三年来我市都把农机补贴列入财政预算,每年都拨付财政资金200万元,并对小麦免耕播种机每台累加补贴2000元。积极协调部分镇街无偿供种、免费机播等优惠措施。
2、积极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组织编印知识问答、发放《济宁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导》100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连环画丛书1000册;结合市科技活动周和送科技下乡活动,推进保护性耕作“进村、入户、上炕头”。举办培训班38个,培训2816人,召开不同形式现场会、演示会21次,制作、发放开展情况光盘300余张;举办6次计2120多人次参加的保护性耕作小麦长势观摩活动;邀请农业、统计、科技部门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对比测产,用事实说服群众,用事实引导群众,达到示范一点带动一片的目的。
3、搞好技术服务,提高机具综合效益。我们采取了重点季节重点抓、关键环节靠上抓的方法,组成专门班子,单位一把手亲自带队,三秋前,及时落实小麦免耕播种的规模、地点以及机械准备情况;三秋期间,组成技术服务队,跟踪服务到现场,还积极协调机械,努力提高机械的综合效益,切实构建长效推进机制。
4、加强领导,加快推进。市成立分管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组织农机、农技、科技等部门人员跟踪调查,分管市长在《邹城政务信息》专门批示调查报告,转发各镇街及有关部门。局成立技术指导小组,确保技术引进、机具选型、服务等各环节技术路线正确,核心技术不变形。
2010年我市共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178台,玉米机收面积由去年的37.1万亩增加到45.1万亩,玉米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面积由去年的52万亩增加到55万亩,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62台,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由去年的5.8万亩增加到12.9万亩,增长122.4%,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