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再生稻”:全程机械化 绿色高产
13日上午,曾繁辉一家早早就起床,边吃早饭边等着收割机的到来,今天是他家5亩再生稻收割的日子。
曾繁辉培养再生稻已有20年,是尤溪县西乡镇麻洋村的种粮能手。
“多年实践,种粮农户都把握了一套科学再生稻培养技能,想不高产都难。”但关于收割机的到来,老曾和村里的种粮农户们有点担心又满怀等待:担心的是收割机碾压往后再生季的产值会不会受影响,等待的是机械化种粮带来的种种优点。
尤溪与再生稻的根由
尤溪是国家和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每年可提供商品粮3万多吨。自1988年推行再生稻以来,30年来已累计推行再生稻超越100万亩,其间先后7次改写再生稻再生季单产的世界纪录。
再生稻是一种“种一季可收两季”的水稻,1988年,尤溪成为我省第一批实验推行再生稻培养技能的县。其时,受种类和出产条件约束,再生稻产值不高,最能体现再生稻培养技能水准的再生季均匀亩产仅100多公斤。“种双季稻,一般在7月中旬这样的酷暑天就要‘双抢’了,抢收了头季稻还要抢种下季稻。再生稻是一次耕种、两季收成,8月份收割了头季,不必再育苗、插秧,约60天后就能再收一季。”曾繁辉回想道,其时“一种两收”的优势并不显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种名为‘稻瘿蚊’的虫灾突击闽中,导致当季水稻根本绝收。”58岁的卓传营是尤溪县农业推行中心主任,1981年作业以来就从事农业新技能推行,“再生稻不一样的生育期刚好避开了这种害虫的危害期,开端得到注重并逐步被当地农人承受。”
在尤溪,许多农人都非常了解中科院院士谢华安。2000年起,谢华安等科研人员在尤溪西乡镇麻洋村树立再生稻高产演示片。19年来,演示片均匀年单产达1303.5公斤,其间头季稻均匀亩产为825.3公斤、再生季均匀亩产达478.2公斤。2011年起,谢华安及其团队又在尤溪县树立超级稻、再生稻产业院士作业站,展开一系列课题攻关。
得益于强壮的科研后盾,2014年,尤溪再生稻出产探究总结出“活力强而持久的兴旺根系、母茎多而强健、茎穗比大”三个高产目标的培养技能措施,再生稻超高产培养集成技能趋向老练,年亩产超越一吨的“吨粮田”非常普遍。
全程机械化出产演示和种类挑选
“抽一根烟的功夫,刚收割过的稻桩就能再长出一节。”2004年,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曾繁辉认识了科技的神奇力气,他铁了心跟着专家们学。各级农技人员竭尽全力,数万尤溪种粮农人逐步把握了一整套科学的培养技能。
培养再生稻让老曾尝到了甜头,现在他具有了归于自己的新房。麻洋村再生稻培养户被周围县、乡农人请去教学培养技能,被亲切地称为“麻洋再生稻师傅”。顶峰时,尤溪再生稻每年推行超越10万亩。
“这几年,大家年岁都大了,加上年轻人都外出了,种稻本钱越来越高。”种粮意愿下降,这一全国普遍现象开端涉及麻洋村。以人工收割为例,一亩地需求4个工人,现在一个工人一天150元,每亩人工收割一年就得1200元。
转型势在必行。针对在粮食出产中面对的农业劳动力本钱上涨、农村劳动力缺少、农人种粮积极性不高级难题,谢华安安排专家团队在尤溪展开强再生力水稻新种类的全程机械化出产演示和种类挑选。
在梅仙镇下保村,有一片数百亩洋面田,培养着30多个再生稻新种类,其间,有9个是为了挑选合适全程机械化出产而实验的。“农人的新需求对再生稻新种类挑选提出了新课题。”谢华安说。
轻简化、高效的增产增收途径
为推行再生稻技能而常年奔走的卓传营通知记者,头季稻在机械收割碾压后有较强的再生才能,削减对再生季产值的影响。一起生育期早,有用避开秋寒。正在实验的9个新种类中,由三明农科所培养的具有早熟特点的“泸优明占”已经表现出对山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出产非常杰出的适应性。
这也是老曾的底气地点,本年他下决心测验在头季收割时运用机械化收割。
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姜照伟通知记者,高产、绿色、优质是再生稻新一轮的发展方向,麻洋村从冬天就在田里种下紫云英,春季作为绿肥还田。收割后秸秆悉数还田,根据需求增施有机肥,进一步进步土壤的有机质。在农药运用上实施统防统治,根据病虫灾预告精准施用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
8月13日,由多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国家专家组在西乡镇麻洋村,对国家重点研制方案“水稻优质高效种类挑选及其配套培养技能”项目子使命“适宜机械化轻简再生稻种类挑选目标体系构建”136亩谷优676头季演示片进行测产检验,头季稻均匀亩产达793.7公斤。专家组表明,这一探究为国内光温条件类似区域的农人找到一条轻简化、高效的增产增收途径,具有重要的演示带动含义。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