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我国光伏业临欧洲双反45天窗口期煎熬
2022-05-15 19:10    146 
  • 投资金额:10万~15万家
  • 门店数量:未填写

一对一加盟指导
为加盟保驾护航

加盟咨询
  1. 预约考察
  2. 咨询费用
  3. 了解区域
  4. 开店选址

商务部: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存在倾销无依据

北京商报

针对欧洲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电池反倾销申请一事,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回应称,认为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存在倾销没有依据,中欧光伏产业应通过磋商与合作来解决分歧。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在积极做好应诉准备的同时,适当做好反制措施准备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方面。

据了解,以德国solarworld为代表的欧盟光伏电池产业已于7月24日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电池的反倾销申请。这是中国光伏产业自今年5月遭遇美国商务部做出31.14%-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初步裁定之后,在欧洲可能面临的又一项打击。

对此,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指出,光伏电池的原材料价格下降和中国产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光伏电池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欧盟某些企业声称的倾销行为。作为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的进口价格近年来不断下降,由2008年最高的近300美元/公斤降至目前不到30美元/公斤,促使光伏电池价格不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近年来注重技术进步、提高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认为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存在倾销是没有依据的。

45天窗口期煎熬:我国光伏业或临欧洲双反

21世纪经济报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的“双反”调查仍在继续,来自欧洲的“反倾销”危机接踵而来。

面对欧洲企业特别是德国老牌光伏企业solarworld再一次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反倾销”行动,中国光伏企业迅速做出反应。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四大中国光伏企业,代表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正式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呼吁中国政府积极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

事实上,行业内对欧洲可能效仿美国提出对中国光伏企业类似调查一事早有盛传。“那时大家都是猜测,并不认为欧洲可能会这样做,因为毕竟欧洲当下的经济状况也不好。”弘亚世代光伏分析师张虹对本报记者表示。

美国“双反”调查尚未正式结束,但根据2012年5月的初裁,目前已经出现了对中国企业的不利结果,业界担心欧盟跟风的可能性会更大。

弘亚世代光伏分析师张虹表示,目前德国几家光伏企业的倒闭,这很可能让欧洲内部和欧盟委员会对光伏行业做出新的判断,欧洲“反侵销”的立案可能性增大,但目前仍不能确定。

“不过好在欧盟立案门槛高于美国,给了中国光伏企业一个短期缓冲时间。”英利法务总监陈卓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由于两个地区的法律环境不同,美国的立案门槛较低,一旦企业提出申请便会自动立案。相比之下,欧盟方面则还存在一个45天的“窗口期”,在这45天内欧盟会综合各方意见,最终决定是否立案。

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王亦逾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要利用好这45天的时间,从企业自身到国家一起努力,呼吁欧盟委员会不要立案,因为这对中欧双方的经济打击并不小。

不过,据本报记者获悉,目前各大企业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措施应对45天后可能开启的正式“反倾销”调查。“由于现处阶段比较敏感,我们不愿意过多评价。”天合某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

另一只靴子要落下?

7月24日,以总部位于的德国solarworld为代表的欧盟光伏电池产业于7月24日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电池的“反倾销”调查申请,加剧中欧双方在绿色科技的贸易关系。

这家德国企业solarworld继2011年10月美国“双反”调查后,第二次举起了对中国“反侵销”和“反补贴”大旗。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光伏产业陷入低谷,欧盟本土的光伏组件商经营惨淡,倒闭成潮,当地企业却把责任推托为“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而提出申诉的德国企业solarworld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阿斯贝克(frank asbeck)称,同样处于亏损的中国企业因有来自政府的支持,能将中国产品倾销到欧洲市场。

因此solarworld向欧盟委员会的诉求中提出,中国企业在欧洲销售的光伏产品价格低于成本,其目的是为了主导欧洲光伏市场,因此要求欧盟委员会向美国一样对进口的中国光伏电池征收惩罚性关税——“反倾销”。

根据资料显示,欧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去年年底欧盟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51.3吉瓦,较2010年增长29.8吉瓦,这个数据是美国的10倍。

但目前欧盟委员会拒绝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

不过,这一消息被证实传出后,中国光伏企业迅速做出反应。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四大中国光伏企业在48小时内对其做出回应并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呼吁中国政府积极与欧盟进行磋商。

王亦逾表示,solarworld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而对中国光伏提出的无理诉讼是毫无根据的。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电池的原材料价格下降和中国产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光伏电池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欧盟某些企业声称的倾销行为。我们希望双方业界能够通过磋商解决分歧,通过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路径,共同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坏境。

据了解,与美国“双反”案件相比,此次潜在的欧盟“反倾销”案件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影响将会更大。2011年中国有接近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输送至欧洲市场。

生死劫来临?

虽然美国“双反”案件使得中国光伏企业被征收了更高的关税,但是这并没有给中国光伏行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但如果欧盟此次一旦立案,这对中国光伏企业带来的打击比美国‘双反’带来的影响更大,这从各大企业的市场销售比例就能分析得出。”陈卓对本报记者表示。

根据2012年最新数据显示,从各品牌2012年第一季度的出货结构看,欧洲市场依然是份额最大。以各企业光伏组件出货市场为例,尚德电力占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因此,陈卓表示,美国的“双反”让我们丢掉了一个小市场(中国各光伏企业美国市场发货份额大约占10%-20%),而欧盟则可能让我们失去一个大市场。

“占出货量为10%-20%的市场还可以通过转移市场进行‘消化’,而一个占出货量50%-60%的市场一夜之间没了,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找到出路。”

事实上,“光伏行业遭遇寒冬”已是目前业内的主流声音,如果再来一场风暴,情况更不容乐观。目前与太阳能概念有关系的国内上市公司超过100家。其中以各公司年报的数据来参考,去年21家公司实现净利润约30.5亿元,同比下滑逾32%。而今年一季度,整个光伏行业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3,净利润同比下滑99.74%。

张虹对本报记者分析,“如果欧盟将惩罚性征税,对中国目前无法实现盈利的各大企业已经不是当头一棒了,而是致命的打击。”对于财务状况并不理想的企业来说,可能就一命呜呼了。

福能集团董事长刘佳勇也担心,一旦欧洲如美国一样也执行类似裁决,中国一大半的企业都将死掉。

实际上,按现在国际平均太阳能发电装置安装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来算,中国仅占整个光伏价值链的8%-10%,其制造增值约每瓦0.2-0.3美元。“而以技术研发、原材料、设备制造等为优势的欧盟,对华出口光伏设备及原材料总值达75亿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贸易方面,欧盟也基本处于顺差状态。”王亦逾在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由于中国官方政府和欧盟委员会都还没有明确表态,被业界认为是敏感期,于是很多企业并不愿意过多谈及实际应对措施,寄希望于政府。阿特斯政府关系及业务发展总监、中国首席代表张谦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还太敏感,我们还是希望政府出面解决此事。”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