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海螺水泥举债投资皆亏 再圈钱60亿留骂名
2022-05-15 19:01    207 
  • 投资金额:10万~15万家
  • 门店数量:未填写

一对一加盟指导
为加盟保驾护航

加盟咨询
  1. 预约考察
  2. 咨询费用
  3. 了解区域
  4. 开店选址

一只手在资本市场中“圈钱”融资,另一只手却将大笔大笔的资金用于投资、放贷,上市公司这种委托理财、放贷的行为,近年来屡见不鲜。日前,上交所发布了一份《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的报告,对去年上市公司理财和放贷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质疑,并不点名地将海螺水泥(600585)、香溢融通(600830)等公司列为典型案例。

其中,海螺水泥去年的巨额投资理财更无疑是典型中的典型,其去年一手通过发债融资95亿元,另一手则斥资40亿元购买了3款理财产品。而今年7月公司又拟发债融资60亿元,被指“故伎重演”。

海螺水泥“倒卖”廉价资产

上交所在报告中称,“部分公司存在借助上市公司有利的融资平台,利用公司债或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获取廉价资金并‘倒卖’赚取利差的可能性。比较典型的是某公司刚于2011年5月发行了95亿元公司债券,将以1:1的比例分别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但6月份即决定以40亿元的自有资金投资期限为1-2年的理财产品,其债券融资的理由受到媒体质疑”。尽管上交所并未在案例中“指名道姓”,但新快报记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告发现,这家“倒卖廉价资金”者实际上正是a股水泥行业中总市值最大的海螺水泥。

早在2009年,海螺水泥便谋划发行巨额公司债。2011年5月11日,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发债事宜已获证监会核准。根据发行资料,此次海螺水泥公司债的发行总额为95亿元,包括5年期品种(即11海螺01)、7年期品种(即11海螺02),其中11海螺01的发行规模为70亿元,票面利率为5.08%,机构投资者认购69.00727亿元、占比98.58%,网上一般投资者认购9927万元、占比1.42%;而11海螺02的发行规模为25亿元,票面利率为5.20%,机构投资者包揽发行总量。按公司计划,此次公司债发行所募资金将按分半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去年5月26日,公司宣布此次公司债达募,主承销商平安证券,分销商则包括中银国际证券等。

前手巨额举债后手投资理财

令市场大为惊诧的是,就在海螺水泥完成债券再融资后,公司旋即抛出了一份巨额投资理财计划,而根据报表,这一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债券融资所得密不可分。2011年6月15日,海螺水泥的公司债在上交所上市。当日,公司披露《董事会决议公告》,称将以40亿元的经营资金用于理财,具体包括:1.与国元信托设立信托理财计划,信托资金25亿元,期限为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85%;2.与四川信托设立信托理财计划,资金7.5亿元,信托期限为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5%;3.公司购买中国银行(601988)中银集富专享理财产品,斥资7.5亿元,理财产品期限为18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个理财产品的合作方中,国元信托与海螺水泥同处于安徽,中国银行则不仅与公司有借贷业务来往,更为公司超募资金的主要存储银行之一,并且,为海螺水泥公司债分销商的中银国际证券,是中国银行的控股孙公司。至于公司在投资理财产品时有无“帮衬”上述“渊源”机构,便不得而知。40亿元的巨资,占95亿元公司债券融资总额的42.11%,尽管在媒体的质疑中公司表示投资上述3个理财产品的资金非债券融资所得,但从报表看,海螺水泥此举依然涉嫌上交所所质疑的“倒卖廉价资金”。

根据各定期报告,公司在2009年-2011年6月间,仅进行过两次委托理财,即除上文所述的40亿元投资3个理财产品外,仅2011年4月12日购买了徽商银行芜湖分行“票据赢”理财产品(又见“渊源”机构),所涉资金为8亿元,显然在委托理财方面,海螺水泥并无大手笔的先例。

但就在半个月后的6月15日,海螺水泥为何将新一轮理财投资额急剧提升至40亿元,对照截至2011年3月末时公司货币资金仅30.7亿元,“阔绰”出手有何底气?根据公告,95亿元的发债所募资金中,有高达47.5亿元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委托理财得不偿失倒亏近5000万

常理来说,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偿还贷款、以降低资金成本,并无不妥之处。但海螺水泥在去年发债后旋即进行巨额投资理财,却遭到舆论的广泛质疑,其最大原因便是公司发债融资的需求并不充分。

如上文所述,公司去年通过发行公司债所融资金总额为95亿元,剔除发行费用后有47.5亿元系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在这一块,彼时的债券发行募集说明书中并未给出必要性论证。事实上,公司的流动资金也没有突出的紧缺。

根据去年中报显示,在公司债完成发行后的6月末,海螺水泥的货币资金达80.63亿元(这还是公司已进行了40亿元的理财投资后的数据),至去年度末,其货币资金余额则有80.27亿元,显然,公司不仅有能力巨资进行委托理财,其对发债所获的资金也未体现出有效的利用。有投资者认为,既然如此,公司一开始为何不只发行50亿元的债券而是95亿元,如此行为是否为过度举债而损害了股东利益?

令海螺水泥尴尬的是,其40亿元的委托理财所获收益,远不足以支付债券利息。今年6月19日,公司披露公告称其40亿元的理财资金全部到期收回,获得理财净收益合计约1.55亿元,按此计算,其此次理财的综合年收益率仅为3.87%,而根据彼时的理财计划,40亿元的理财到期后预期收益应在2.28亿元左右、收益率约为5.7%。显然,公司此次理财的收益情况远低于预期,仅勉强跑赢了去年3.5%的一年期定存利率。

相比之下,海螺水泥的债券融资成本却高企。根据彼时公告,公司95亿元的债券融资对应年利息总额应在4.856亿元。据此计算,发债融资40亿元,则将支付的对应年利息总额为2.045亿元。换句话说,海螺水泥此次理财投资,反而倒亏了4950万元。

不得不提的是,海螺水泥在2011年4月12日以8亿元购买的“票据赢”理财产品,在当年5月31日到期回收是获得净收益仅460万元,按此计算,此轮理财的年化收益率仅为4.2%,也低于公司所发公司债的票面利率。显然,公司并非不清楚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但其为何仍以高利率大规模地举债?

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规模发债融资后,海螺水泥的业绩却未受到正面提振,反而出现同比剧降。

今年一季度,海螺水泥实现净利润12.49亿元,同比降44%;期末存货余额高达50.29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增33.43%,环比增幅也达23.68%。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今年来国内投资增速明显放缓,水泥行业将出现一个漫长的去库存时期。

今年又在“不差钱”下提出发债再融资

同时,6月8日海螺水泥公告称,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出现50%以上的同比降幅。去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59.94亿元。

在此之下,海螺水泥的股价自去年7月中旬便进入了下跌行情,跌至当前已惨遭“腰斩”(复权,下同),其中,今年内的跌幅为5.88%,弱于同期沪指2.88%的跌幅。昨日该股大跌4.32%,报收于14.40元。

匪夷所思的,业绩不振的海螺水泥今年又一次在“不差钱”下提出发债再融资。

今年7月5日,海螺水泥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通过了拟在中国境内发行票面本金总额不超过60亿元的公司债券的议案,所募资金依然是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调整债务。

而此份公告,距公司收回40亿元理财资金的6月19日,还不到20日。同时,根据一季报,公司截至今年3月末的货币资金为67.48亿元,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余额尚有35.73亿元。其手头之充裕,令市场看不到任何需要再度大规模举债的必要。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公司去年发债的利息为一年一付,因此庞大的利息支出也将在今年的中报里体现。

持有5股亏4股仅青松建化(600425,股吧)亏逾4亿元

事实上,凭借着是上市公司的优势,海螺水泥素来擅长跟市场要钱。有统计数据显示,公司自2008年以来至今年7月初,以股票增发、债券发行、项目公司借款等方式融资总额已超过了200亿元。而揣着从市场“圈”来的巨额资金,海螺水泥却表现出巨大的投资热情,最为明显的无疑是对水泥股的投资。

根据去年年报,海螺水泥共持有4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包括巢东股份(600318,股吧)、冀东水泥(000401,股吧)、同力水泥(000885,股吧)及福建水泥(600802,股吧),原始投资总额超过26亿元。

冀东水泥上,海螺水泥是在2008年二季度便着手于二级市场上建仓,一路加仓至今年一季度末时,持有1.86亿股、占流通盘的15.3%。根据公告,海螺水泥的持股总成本为23.37亿元,即每股成本在12.6元。而截至昨日收盘时,冀东水泥现价为12.19元,这意味着海螺水泥此笔长达四年的投资,终究归于了亏损,目前账面浮亏在7574万元。其中,仅去年下半年,海螺水泥便增持了冀东水泥4871.44万股,耗资7.73亿元,对应每股增持成本为15.87元。目前,在这部分增持股份上海螺水泥浮亏超过23%。

同力水泥亦是海螺水泥于2008年二季度便着手建仓的品种,几经增减持后今年二季度末时持387.4万股。根据公告,海螺水泥的持股总成本为4435万元,即每股成本在11.45元。而截至昨日收盘时,同力水泥现价为9.91元,低于海螺水泥持仓成本的13.45%,为其带来了596万元的账面浮亏。

福建水泥上,海螺水泥于去年二季度一举建仓900.24万股,耗资1.04亿元,对应每股建仓成本为11.51元;去年三季度,海螺水泥减持了439.11万股;去年四季度,海螺水泥增持了502.02万股,持963.16万股直至今年一季度末。在其高抛低吸下,投资福建水泥的均价应在10.2元左右,现持股对应成本总额为9824万元。而截至昨日收盘时,福建水泥现价仅为6.25元,较海螺水泥的持股成本已跌去38.73%,带来3804万元的账面浮亏。

唯一成功的案例则是巢东股份,海螺水泥的投资成本总额为9801.97万元,持3938.57万股。该部分股权系海螺水泥由2007年通过协议转让获得,每股投资成本仅2.49元。至昨日收盘时,巢东股份现价为9.4元,按此计算,海螺水泥此笔投资的账面浮盈为2.72亿元。

令海螺水泥遭重创的还得数今年入手的青松建化。今年5月31日,海螺水泥及其全资子公司芜湖海螺将参与青松建化定向增发,以13.53元认购了后者1.378亿股,耗资规模达18.64亿元。相比在青松建化推出定增前期,海螺水泥表态的将认购1.5亿股,已有所缩水。

然而,进入6月,青松建化陷入单边下跌,股价由最高15.19元一度下探至10.10元,昨日该股大跌4.6%,报收于10.37元,较13.53元的定增价已跌去23.36%!按此计算,海螺水泥此次投资的账面浮亏已达4.35亿元!

链接

上交所研究报告大起底

除了海螺水泥,还有九牧王际华集团(601718,股吧)、香溢融通(600830,股吧)和st波导

日前,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发布了《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的现象更趋严重,其风险也已初步显现。报告对于一些问题较突出的上市公司进行了“不点名”批评。为此,《证券日报》根据报告中所描述的行为,一一对照,找出了报告中提到的若干“某公司”的真实身份。分别有:九牧王(601566,股吧)、海螺水泥、际华集团、香溢融通以及st波导等。

委托贷款年末余额过千亿

在1087.54亿元余额中,属于上市公司向其控制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提供的委托贷款余额为880.76亿元,向非控制的参股、联(合)营公司提供的委托贷款余额为64.66亿元,向其他关联方提供委托贷款的余额为7.69亿元,向上市公司外部独立第三方提供的委托贷款余额为134.43亿元。相比2010年,年末委托理财的余额出现了下降,但是期间发生额出现了大幅上升。

据统计,沪a股上市公司在2011年度委托理财的年初余额为239.04亿元,借方发生额为1180.60亿元,贷方发生额为1248.43亿元,年末余额为171.19亿元。相比2010年度委托理财余额出现了一定幅度下降,但期间发生额(借方发生额790.17亿元,贷方发生额559.16亿元)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对于上市公司热衷于理财和贷款业务的原因,上交所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是,高利贷的超高回报吸引着各路资金进入,使得一些实力强大,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上市公司经受不住诱惑而加入其中。

报告中,有部分上市公司名称没有被披露,而根据《证券日报》记者的一一对照,找出了报告中提到的若干“某公司”的真实身份:九牧王、海螺水泥、际华集团、香溢融通以及st波导等。

寻迹5家“某公司”

在上交所的研究报告中提到,有些公司上市后手中存有大量闲置资金,于是就用该部分资金进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其中提到,某公司2011年5月首发上市超额募集了9.06亿元资金,8月底即宣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拟循环利用不超过4亿元自有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对于这家未“露面”的某公司,《证券日报》记者查询得知,上述某公司正是九牧王。

另外,研究报告中还提到:另一公司2010年8月上市,2011年7月决定授权管理层在两年期限内以不超过4.36亿元的资金进行委托理财。这家上市第二年就大手笔进行委托理财的公司是际华集团。

另外,还有上市公司将投资理财和委托贷款当做最赚钱的事情来做,其在1年时间内发生委托贷款的次数之多令人惊叹。

“最典型的如某公司2011年的净利润为1.88亿元,但2011年期间发生的委托贷款多达20笔,余额也高达3.67亿元,贷款利率普遍在20%左右,可见高利贷利息收入对其业绩影响之巨。”这是研究报告中同样提到的一家公司。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可以说是明星公司,记者了解到这家公司是香溢融通。查阅公司公告,委托贷款确实给公司带来了不少利润,但是也有风险,该公司有多笔在期限内未及时归还导致公司提起诉讼的贷款。其中,公司贷出的3700万元将于2011年11月14日到期,但借款方未按期支付利息,香溢融通已对其提起诉讼。

截至2011年末,共计6家上市公司出现了逾期款项。2010年4月,st波导贷出的一笔于2011年5月份到期的9000万元1年期委托贷款出现逾期,直到6月份才收到全额本金与利息。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