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起,欧盟颁布的建筑产品法规(constructionproductsregulation,简称cpr)将全面取代原来的建筑产品指令(constructionproductsdirective,简称cpd),欧盟建筑产品法规进入强制实施阶段。
cpr法规将适用于欧洲市场销售流通的所有建筑产品,如:屋顶材料、水泥、管道、铺地材料、门窗、玻璃、防火器材和加热设备等,cpr除了6项基本性能要求以外,还要求企业证明其生产的建筑产品在环境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性。ce标志作为欧盟对产品安全性的强制要求,已成为我国建筑产品通往欧洲的通行证。
近年来,我国对欧洲的建材出口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每年出口金额累计超50亿美金,增长率达30%。然而,很多欧洲国家或地区凭借自身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对中国出口的建筑产品不断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贸易技术壁垒”这一贸易保护形式也成了中国建材在出口欧洲时面临的严峻挑战。cpr法规的实施将对我国建材行业的制造商、加工商和销售贸易商等产生诸多影响。在原来约束建筑产品制造商的基础上,cpr法规又针对贸易商、进口商和分销商等与建筑产品流通相关的环节做了全新的强制性要求,对进入欧盟的建筑产品提供统一的性能评价方法,通过使用共同的技术语言,确保了所有建筑产品性能信息的可靠。
在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建筑产品的要求已由传统的满足生活需求逐步转向健康、环保为基础的享受型理念。我国很多企业纷纷希望通过对其产品进行ce认证,借助建筑业全球化的发展势头,稳固立足于欧洲市场。据统计,目前欧盟地区针对建筑产品的协调标准共约606份,且仍在不断变更中。很多企业由于对产品相关的ce认证标准不熟悉,但又急于将产品打入欧盟市场,造成了“盲目出口”、“一拥而上”的局面,即使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成本,仍然在市场开拓和产品推广上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需要召回产品,得不偿失。
为了消除建筑产品技术差异、顺利跨越欧盟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可通过与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合作,根据专业的建议与指导对产品进行ce认证和测试。对于一些有认证需求但没有认证标准的企业,第三方机构专业的技术评定也能为认证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有效加快产品认证进程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