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陶瓷业正面临“内忧外患”
2022-05-15 18:35    173 
  • 投资金额:10万~15万家
  • 门店数量:未填写

一对一加盟指导
为加盟保驾护航

加盟咨询
  1. 预约考察
  2. 咨询费用
  3. 了解区域
  4. 开店选址

陶瓷业“外患”:频发的反倾销调查

欧盟、阿根廷、巴西陆续对我国陶瓷业发起反倾销后,中国陶瓷业到了反思的时刻:究竟应该如何赢得反倾销的阻击战?如何能够让中国的陶瓷业真正摆脱低附加值的困局。

“目前正在准备与巴西方面谈判,但情况并没有传言的那么夸张。”正在筹备8月28日行业反倾销工作会议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信息部某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口中的“夸张”,是指巴西近日公布对我国陶瓷餐具反倾销初裁结果后,外界传闻的“对部分陶瓷企业是毁灭性打击”一事。

事实上,在经历了欧盟,阿根廷等地屡次对我国陶瓷产品发起的反倾销狙击战后,中国的陶瓷行业已可谓经历了“多事之秋”。

然而,在外患缠身的同时,陶瓷行业的内忧也始终不断,如何在双重压力下寻找出路是未来陶瓷业发展的关键。

“既要严格规范内部行为,又要积极应对外部纷争,这样才能维护全行业的合法权益。”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陶瓷业来说,近年来频发的反倾销调查无疑是最严重的“外患”。

最近的一次反倾销调查发生于今年7月29日,巴西公布陶瓷餐具反倾销案初裁结果。结果显示巴方将从7月30日起,直至终裁前,征收高达1.34至4.66美元/公斤的临时反倾销税。据计算,此次初裁就将使案件涉及金额高达7000万美元,逾千家中国陶瓷出口企业会受到影响。

然而,这并不是巴西对中国陶瓷业的首次打压。

早在2011年,巴西就对我国瓷砖进行了狙击,将进口关税从15%提高至35%。而同样在今年7月份,巴西贸易保护局又发布公告称,将对我国未上釉瓷砖发起反倾销调查。指控倾销幅度为15.50美元/平方米,欲征收264.1%的惩罚性关税。

巴西屡次对华出手,背后原因究竟为何?中国产业洞察网了解到,日用陶瓷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备品,但由于机械化程度很低,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而我国作为世界日用陶瓷生产第一大国,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70%,出口海外的比例超过10%,因此对海外生产有较大的依赖性。此时,国外市场一旦提起反倾销调查,往往能够获得成效,最多是在终裁时降低一定程度的反倾销税率,依然能对本国市场起到贸易保护的作用。

陶瓷业内困:煤改气让陶瓷业雪上加霜

近日,广东清远、江西高安等多个陶瓷产区被当地政府要求实施“煤改气”环保计划,引起佛山陶瓷企业的极大关注。除本地部分陶瓷在这些产区设有生产基地外,很多企业担忧这一政策在佛山实施。洞察网了解到,虽然这一政策暂未在佛山推行,但业内人士认为,如若推行这一政策将导致企业成本大幅上涨,必然使本以陷入困境的企业雪上加霜。但行业人士指出,因为涉及地方的节能环保的“总盘子”,煤改气是迟早的事,陶瓷还是要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将加大成本

在广东清远市公布的《推进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实施方案》中,记者发现,具体第一步是启动“煤改气”试点,确定清城区源潭陶瓷工业城的南方建材、蒙娜丽莎陶瓷、家美陶瓷、东鹏陶瓷等9家作为试点企业;第二步是全面推动“煤改气”工作,要求在源潭陶瓷工业城内的每个陶瓷企业都要采用“煤改气”生产。到2015年3月31日前,源潭陶瓷工业城、清新云龙工业园要全面完成“煤改气”工作。

据了解,不但广东清远有这一政策,山东淄博、江西高安等多个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园区也被当地政府要求限期完成煤改气。

面对“煤改气”的环保风暴,鹰牌陶瓷前总裁钟应洲表示,从“十二五”规划来看,清洁生产肯定是未来的大方向,但佛山陶瓷企业目前使用清洁能源生产的并不多,80%以上企业烧的还是煤气。“为什么不用天然气主要是费用太高,企业烧不起”他算了一笔账,“煤改气”以后,陶瓷企业单条生产线的生产成本将增加650万元左右,每平方米瓷砖的生产成本增加1.5元左右。虽然清远市相关负责人指出,煤改气后在设备方面企业运行成本每年减少可达200万元以上,单条生产线隐性的生产管理成本可下降300万元以上。但无论怎么算,每条生产线多支出的费用在100万元以上。

蒙娜丽莎董事张旗康也认为,现在企业生产pp板使用天然气,成本是烧煤气的三倍以上。成本太高,产品售价就不可能太低,企业利润也受到限制。使用天然气还面临着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就是气价经常调整。近两年来,天然气已经成为国内大部分陶瓷产区首推的生产燃料,并占据着生产总成本的45%。按业内核算,本次天然气的涨价,将导致每条生产线每年增加数百万元成本,从而让原本利薄的陶企陷入了更深困境。

作为清洁能源和高热值燃料,天然气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巨大优势,但由于生产成本会高于传统的燃料,陶企对其“感情复杂”。“我国跟欧美国家不一样,他们的内墙砖大多为一次烧,原料就省了一半,而他们瓷砖多为红胚,在烧成温度上比中国瓷砖要低100摄氏度左右。在中国,即使是同样的设备,能耗也要比欧美高很多。”钟应洲说,在企业的生产成本成分当中,燃料成本约占45%,用何种燃料生产以及燃料价格的变动,都将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很大影响。

陶瓷业资深专家张永农说,陶瓷行业早已不是暴利产业,现在有些企业的毛利润在20%30%左右,纯利已经非常低了。不仅利润下降,近年来一些企业库存积压严重,如果还推行清洁能源生产,改烧煤气为烧天然气,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强制推行将会使大部分企业陷入绝境。

难道国内陶瓷企业不会奋起反击吗?

从陶瓷工业协会官方网站上了解到,仅今年年初组织对巴西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律师费就高达56万元人民币,但截至缴费日期,仍有部分企业未能凑齐所需费用。“我们这一行本身就是高成本低利润,在巨大的出口额下,往往是中小企业入不敷出的现状,这时还想光靠企业自身凑齐这笔费用并不简单。”广西一位陶瓷餐具企业负责人透露。

而除了巴西之外,近年来欧盟、韩国、印尼、阿根廷等地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对我国陶瓷出口已经形成多方压制的态势。其中,欧盟、韩国已对我国瓷砖征收最高达69.7%的反倾销税,而印尼对我国陶瓷餐具征收的反倾销税更是高达87%。

对此,产业洞察网分析师郝宏蕊认为,巴西等国屡次对我国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展开反倾销调查,在调查期间,我国陶瓷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额都会受到影响。但同时,由于反倾销调查的屡次历练,也可能倒逼我国陶瓷产业和企业的转型,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低附加值之患

“外患不断只是表象,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忧。”邹明晓进一步表示,他所说的内忧,源自我国陶瓷行业目前面临的产业现状。

北流仲礼瓷业副总经理陈向阳也表示,我国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却不完全是一个强国。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

以一个成本1美元的陶瓷茶杯为例:出口到欧盟的售价能达到5美元左右,但国内企业仅能获利不到0.2美元。其余大头被国外经销商拿走,他们除去运费等开支约1.5美元,实际获利超过2美元,是我国生产企业利润的10倍以上。

“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大厂家销售市场集中度高,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为了提高销量并占有市场份额,陶瓷企业不惜降低价格,薄利多销,这就导致了行业普遍利润微薄。”陈向阳透露。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夏高生则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同时,近年来陶瓷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大,造成产能过剩的现象日趋明显,再加上房产宏观调控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使得供需进一步失去平衡。

面对失衡的市场,有些国内企业为求生存只能铤而走险。据陶瓷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出口陶瓷企业中,被进口商提出过“过分要求”的不在少数。由于陶瓷市场几乎沦为买方市场,使得很多出口企业只能为了拿到订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短期利益伤害行业的长期发展。

“这种现象几乎已经成为陶瓷行业公开的秘密。”陈向阳证实。

针对这种情况,陶瓷工业协会信息部负责人透露,拟成立行业自律委员会,对行业内部出口进行规范,提升竞争力。同时,从行业内部挑选企业代表,与巴西进行谈判。

夹击下求破局

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如何破局?这也许正是所有陶瓷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穷则思变,面对行业发展的瓶颈,变革在所难免。”邹明晓认为。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也促使国内陶瓷产业积极求变。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情况下,陶瓷出口企业一方面与协会积极合作,参与应诉;另一方面,也在寻求升级改变的机会。如受此次巴西对华瓷砖反倾销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将减少对巴西市场的出口,将重点转为新增的重点区域如开发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而在市场改变的同时,技术创新也是陶瓷行业改善生存环境的关键。陈向阳表示,以往国内的陶瓷产业只讲销量不讲技术创新,而没有技术优势的品牌间的竞争,就会沦为价格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未来陶瓷业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广西三环集团董事长陈显彬则认为,找准市场定位,切忌盲目发展也是陶瓷行业新生的关键之一。过去一些企业为维持生产,实行低价“放血式”营销,在反倾销关税高压下已没有生存空间。只有对市场进行科学研判,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步发展,高中低档产品合理定位,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和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才可能成为反倾销阻击战后的幸存者。

夏高生称,随着巴西等国征收反倾销关税,陶瓷行业会加速洗牌,使得同质化的低端产品将面临减产和淘汰。而生产能耗大、原材料价格提升等因素也都制约着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阵痛不可避免。但在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中,陶瓷产业的布局正呈现出新一轮改变。区域化、分工化、同类型产品生产聚集化等特点愈发明显。在销售渠道上,各大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渠道挖掘与拓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的兴起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助力,未来产业竞争必然迈入多元化竞争时代。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