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食品安全报道如何构建真实的“媒介环境”
2024-05-08 08:01    2043 

近年来,食品安全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领域,"媒体曝光 公众关注 政府查处 解决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条路径。近年来那些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鹿三聚氰胺奶""双汇瘦肉精火腿肠"等,是媒体率先报道引起舆论关注后,才有职能部门跟进查处。

在媒体频频提示食品安全风险的情境下,不但显得政府部门监管工作的不到位,也让媒体背负了自身无法承载之重。

不缺位不越位,沟通各方风险信息

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媒体的"风险瞭望者"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的相关数据来看,和很多领域相比,食品安全领域应该说已是媒体新闻监督开展相对充分的一个领域。

在对食品安全状况普遍焦虑的心态下,公众更愿意相信媒体的报道,对媒体也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更应努力为公众构建一个尽量接近真实环境的"媒介环境".

食品安全管理离不开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充分交流,这需要政府、专家、媒体、公众的充分合作,有关各方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信息交流才能达成完满的结果。

新《食品安全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为媒体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角色作出了明确的法律定位。媒体要以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服务于社会,而不能片面追求"眼球效应",更不能有失实报道。毋庸讳言,中国食品安全的"媒介环境"存在一定程度失真是客观存在的。

在单篇报道的层面上,最常见的是信息不准确、不科学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非媒体有意歪曲造假,而是媒体从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如经常见诸媒体的"致癌食品",实际上绝大多数是"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两者之间并不是一回事。"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在日常食物中很常见,像油炸、腌制、熏制、烧烤食品中均常有致癌物。吃这些东西是否会致癌,要看摄入剂量的多少和摄入时间的长短。

来源:新华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