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杨春阳:破解香港式困局
2024-05-08 04:20    4617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美两国公司如何共同破解“香港式困局”?缘于以往我们形容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所形成的一种经济运行上的分工——“前店后厂”,香港企业家到珠三角投资,把生产线全部放在内地,香港公司负责接单、负责向国际市场推销,与内地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模式。

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的关系,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飞速发展的加工贸易,使得“前店后厂”这样一种高效率的模式获得空前放大。在这种格局下,中国经济中“前店”的功能似乎被美国、欧洲和其他的发达经济体拿走;而“后厂”就是加工车间和生产线的功能,则为中国所拥有。现在,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并非中国独自努力的结果,是经济全球化使然。

由中国公司制造,但却是外国公司的产品。“前店后厂”代表了经济发展程度有差异、甚至巨大差异的国家和地区,依然可以共同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实现共赢。代表了人类的共同发展目标、代表了主流和积极的一面。

这个当初香港与内地的产业分工模式,为什么是一种“困局”?其实,所谓“香港困局”在于,目前像广东这样曾经是香港经济腹地的地方,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已经在逐步降低对香港投资的依赖,加上香港缺乏重型产业经验、技术及配套服务,内地发展先进产业时,逐渐“去香港化”,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动力将由国内及外国大型跨国公司企业牵头。现在,珠三角和广东在经济结构上已经开始对香港形成某种相对优势。特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高科技行业已远胜香港,香港只在部分金融及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行业上仍能暂保优势。香港经济的真正支柱只有金融及地产,实在过于单薄。这是其“困局”所在。

来源:中国广播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