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篇:新逻辑 ?
26
行业步入无增长时代
首先提出一个新的逻辑:整个行业将步入无增长时代。从2016年至2020年,销售面积几乎没有增长,都稳定在16亿平方米左右,虽然成交金额从14万亿达到17万亿,但这一方面是房价在涨,另一个方面是过去几年,都以三四线城市的成交结构为主,去年和今年开始,一二线的成交占比越来越高,所以才使得成交金额不断上升。未来大致预计成交面积很难有大幅度的突破,所以行业步入无增长时代。
第二点,随着今年“三条红线”的出台,很多房企拿不到更多的资金,过去房企高歌猛进,资金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如果没有更多的资金加入,整个行业再继续往上走的动能会被大大削弱。
27
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
过去的两三年不确定性充满了整个行业,无论是政策、“黑天鹅”,还是整个行业的上下波动,这都是因为不确定性。2020年之后,特别是带上“三条红线”的“紧箍咒”之后,确定性更加明确,再加上提了四年的房住不炒,行业的发展方向变得非常清晰:高歌猛进时代应该告一段落。
28
房地产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
去年提出了房地产是制造业的观点,是中国最大制造业的观点。今年补充两点,房地产业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业,最大的制造业,最大的服务业。
金融业不用多说;制造业去年已经讲过了,整个制造业所有的特征,房地产行业都符合,而且房地产行业,对吸引就业者,消化就业者这一块也都有了帮助;而与房地产相关的服务业,如今也在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29
规模房企也会出现负增长
在回顾2020年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企业的业绩下降了。2021年可能出现规模企业操盘和权益口径销售业绩下降的情况。在今年45家典型房企,全口径增速为负的也有几家,有4家是千亿房企,全口径今年也是负增长。未来规模房企出现负增长,在三道红线的压力之下,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常态。
30
房企需要压力测试
房企要学习金融机构,每年做压力测试。
第一道是经营现金流加融资现金流最后等于正还是负。2020年上半年,50家房企,经营现金流为负的是26家,融资现金流为负的是8家。
第二个压力测试,把所有的资产,包括在售项目、土储、存量资产、不良资产,全部折合市场价,减去所有的负债、应付款,上市公司可以和上市公司市值做比较,非上市公司可以和净资产做比较。
两道压力测试完成后,得出结果良好的房企,可以在2021年,乃至未来每一年继续大踏步前进。如果这两道压力测试做出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未来可以适当的放缓脚步,夯实基础。
31
企业限时转“绿”
“三条红线”的要求提出之后,试点企业范围一定会扩大。所以踩红线的企业,无论是一条、两条,还是三条,希望迅速转绿。
趋势篇:新发展 ?
32
未来跟着客户走
未来房企要跟着客户走,这个问题谈了很多年了,前几年在做定位的时候,也会做周边的竞品调研,如周边两房100-110平米卖得最好,这是客户需求吗?未来要重新跟着客户走,认真跟着客户走,重新做好需求的研究和分析。
33
投资:精选城市,合作破局
所有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投资、就是拿地,拿错一块地十块地都补不回来。为此探讨一些新的指标:
1、短期一年半以内指标
户籍人口变化:很多城市都限购,户籍一旦发生变动对短期购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圳增加了30多万人,上海几乎每年户籍人口不增长,今年上海也开始“放开户籍”了。
出生人口变化、幼儿人口迁徙:生孩子对购房是最直接的需求,深圳、广州都喜欢生孩子,上海和北京生育率都比较低;幼儿园人口的竞争的指标意味着,如果在这里读幼儿园可以基本确定,这一家连这个孩子就在这里生活下去了。
结婚对数变化、离婚对数变化:结婚和人口基数有关,也和年轻人的想法有关。由于限购的原因,很多城市是通过离婚才能买房,所以离婚的数据也特别关键,一旦离婚率上升,肯定说明这个城市需求会增加。
房价水平变化:房价基本上越涨越买,关注典型区域的房价水平,可以看短期内是买还是卖的情况。
旧改棚改变化:上海为什么今年市场好,因为去年2.9万户棚改,今年3.5万户,每一户几百万补偿。加在一起,很可观。
轨道交通建设:特别是三线城市轨道交通的指标特别的关键。
2、中长期三到五年指标
土地财政依赖水平:大多财政土地依赖度高,土地成交金额高的“双高”城市,市场都较好。也有例外:上海和深圳
过去十年买房规模、投资需求占比变化:过去的十年,并非销售量大就一定好,还要人均小,如长沙房价涨不上去,就是因为长沙成交总量高,人均购房量大,所以不用做很多调控,房价就控住了。投资需求的占比指标,投资占比高说明短期市场火爆,但是投资占比过高,这个城市的市场,中长期还会这么好吗?
常住人口变化、老龄化发展趋势:户籍人口变化可以短期影响购房资格,但常驻人口的变化,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影响的是总需求。老龄化如果在不断增加,这个城市的购房压力会大。
高铁建设:今年南通涨、徐州涨,很多长三角城市涨,就是因为一条重要的铁路贯通了。
城市投资判断:短期看好13个城市,中长期看好32个城市。
34
深耕&合作日趋常态化
建议两个模式,第一个,重点城市做好深耕,第二个,要多合作,特别是非重点的城市,合作才是未来最大的机会。
95-00谁都想住好房子 ?
35
“95-00”的置业需求
95后到00后分成四类人,有房的52%,无房的48%。其中有房但10年内不买房的袋鼠族24%,有房10年内买房的房二族28%,无房族当中想买房的奋青族36%,还有12%无房但10年内不买房的乐租族。
奋青族希望首付款达60%以上,都想自己装修,且都想买三房。房二族属于买房实力派,再次置业的偏好在110-140平米大户型,愿意付产品溢价,停车位的配比是要1:2。
36
“90-00”们五大共性
三房成为入门款,户型功能都要全,哪怕是奋青族也要有一个x空间,喜欢自己做装修,基本都不想多贷款,喜欢看抖音。
37
产品:刚需“买得起”、改善“住得好”
刚需上车户型虽然是三房起步,但是总价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所以今天的三房都比较小,八九十平米,很多是2+1房,无可奈何才会选两房,买刚需的人,最后迫于资金、总价压力,愿意放弃一个卫生间。
今天改善群体的总价和单价都在上升,最核心的是户型、尺度上的改善。其次是衣厅厨卫,对细节这块也越来越关注。
38
营销:开辟线上新战场
今年特别好的趋势,是开辟线上新战场,2019-2020年渠道在绑架营销,2020年由于出现了疫情,使得线上战场提前到来。
看房习惯改变:95后、00后的看房习惯发生了变化,更多在网上关注项目。同时关注项目的数量增加到7-9个项目,线上看房时间更长,如果过去以线下看房为主,现在已经开始花20%到40%的时间线上看房。
大数据画像:今天的大数据能力是非常强的,通过大数据画像,加上ai人工智能的加入,把客选房、房选客这个课题做好。
全渠道拓客:线下还是不能放,但是通过不断增加线上比重,能够有效的把线下渠道占比下降,使营销费用成本进一步控制和节省,最终让营销更加高效,性价比更高。
新赛道,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
行业增长瓶颈已经出现,特别是成交面积很难再往上走,从房企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更多的资金的加入,未来增长难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寻找第二曲线。
首选还是物业,有一个趋势叫非住,物业当中非住的拓展在加速,今年上市的物业公司,特别是市盈率更高的一些物业公司,主营业务就在非住宅领域,另外还要纵向服务挖潜,如智能化改造、业主的增值改造,医疗教育等。
政府特别关注租赁,政策也都聚焦租赁,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做轻资产模式,除了租金收入之外,也要寻找多种业态经营的收入。要关注一些细分领域,今年很多做蓝领公寓的长租公寓逆势上升。
办公明年更难,今年还有一半供应项目没有入市场,这些和明年要入市的,集中入市之后,明年呈现三降的态势,降租金,降出租率,降售价。
商业消费主力在发生改变,变成了z时代,看抖音、小红书,靠社群传播,朋友圈里面的九宫格,可能比一个广告要效果好。可以从单身经济、矛盾经济、社交经济入手。电竞是特别大的一个点,还有二次元,手办、潮玩。
政府在拉动文旅行业,催生万亿级的市场。今天单纯勾地已经很困难,但是把文旅和ip结合还是一个有效的勾地方式。同时,文旅投资和运营现在明显分离,轻资产化的趋势明显,
2020年养老的产值欧洲是4.8万亿美元,美国是4.7万亿美元,中国1.17万亿美元,占gdp比重欧洲28%、美国22%,中国只有7%,2020年只是一个起步。运营还是核心,另外还有一个3+n,“治未病健康管理领域”、“高龄老人护理领域”、“老年病康复领域”+“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老年用品、老年文化娱乐等细分领域”。
今天做产业地产必须先产后城,不能忽悠政府,关注企业、关注人、关注物。另外一个很大的利好就是公募reits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