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金针菇黑尾病的危害及防治
2024-05-07 20:48    4436 

金针菇黑尾病又叫细菌性褐斑病,是引起金针菇褐腐的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很大。病菌一般只浸染子实体表面。

子实体被浸染初期,菌盖表面出现小的黄色或苍褐色变色区,以后变成暗褐色的凹陷病斑,菌盖上的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加深并扩大连成不规则形的大型斑块,致使浅色菇变为黄色,深色菇转为酱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液,发出臭味,当病斑点干燥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病斑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全部变成褐色,不能直立,有黏,最后整朵菇变为黑褐色甚至腐烂。

一是保持菇场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病菇和废料;菇房、床架、用具等用前要用金星消毒液50倍液或2%的漂白粉溶液等彻底消毒。

二是拌料时用疣霉净1000倍液拌料,不可用高毒、高残留的防污剂之类。

三是栽培金针菇的培养料应彻底灭菌。

四是在出菇期将出菇室的温度控制在15℃以下,如果气温突然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如开窗、揭膜、遮阳等,但要注意温度波动不能过大,以防止水汽凝结,产生水膜。

五是发现病菇要及时摘除,并立即加大通风量,暂停或减少喷水,迅速降低温度,并用药控制病害发生程度。如可向料面喷洒5%的石灰水上清液,也可喷洒每毫升含100~200国际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溶液或300国际单位的土霉素溶液,每2天喷1次。施药前后菇床停水1天,间隔3~4天再次用药,连续用药3次以上,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发病严重时,应先清除病菇,清理料面或覆土后再按上述方法喷药。

来源:河南科技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