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山区菌业带头人艰苦创业热心人--记两位蘑菇王
2024-05-07 20:46    7244 

只要温度湿度适宜,蘑菇在温室里也能长,在山林里也能长,在矿洞里也能长。从怀柔到房山,北京农村有的是种蘑菇的高手。他们勤于摸索,因地制宜,找到丰产的高招。不仅富了自家,还惠及乡邻。朱亚军和彭明文就是两位种蘑菇的能人。

艰苦创业的热心人朱亚军

朱亚军是房山区青龙湖镇有名的种菇能手。他从2002年开始种植食用菌,如今年产鲜菇19万公斤,产值38万元。他还带动周边5户依靠种菇走上致富之路。

朱亚军所在的庙耳岗村地处丘陵地带,坡岗旱田多,土地又少,村里也没有其他企业。朱亚军曾觉得干什么心里都没底。经过多方走访,他了解到食用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市场需求广大,而且磨菇的栽培不受地势、土壤限制,栽培原料只是一些农作物秸秆。经过反复考虑,他在2002年承包了村里的4个日光温室种植平菇。

要真正种好菇,可不像朱亚军想象的那么简单。温度、湿度、采光等各项技术都有严格要求。夜里总要起床检查温室的温度。越是刮风下雨,越得往外走,查看温室情况。遇到不懂的就给农科院专家教授打电话,三天两头的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他不分白天黑夜,忘了吃饭,整日在基地忙碌。经过艰苦努力,种植的4栋温室共产平菇35吨,纯收入4万多元。

2004年,他承包了村后50亩的荒坡,要大干一场。他聘请了1名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雇用了本村的12名劳动力,种植金针菇、茶树菇、杏鲍菇、鸡腿菇、白灵菇等8个品种,周年生产、四季有菇。为了减少成本,增加利润,他自己制作各种菌棒。靠聪明才智和吃苦精神,他的食用菌产业日益红火。

朱亚军不满足于自己的富裕:“我的成功离不开村干部的支持和村民的帮助,虽说自己脱贫了,绝不能再看着其他人站在贫困线上,要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富裕起来。”他主动联系本村及邻村的困难户,请他们到自己的基地参观,并帮助每个种植户统一购买菌棒,还协调批发商上门统一收购鲜菇。他经常接到很多咨询电话,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热情的接待。食用菌技术开发中心从山东引进了液体菌种研发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菌棒他先在自家的温室做试验,再介绍给广大农户。凭着坚强的性格与火热的心肠,朱亚军成了种菇户的榜样和旗帜。

山区菌业的带头人彭明文

来源:中国水果蔬菜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