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明“英国”出产的优质牛排其实产自澳大利亚,高价入手的“法国”佳酿实则源于美国加州某个无名葡萄园……通过隐瞒或假报产品信息等方式,无良食品商以次充好,抬高产品价格,欺骗消费者。
为了对付黑心商贩,打击食品造假,英国、新西兰等国的科学家运用基因鉴定、分子生物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像法医协助破案一样,鉴别食品真伪。
食品侦探
彼得·贝里·奥塔韦是英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一名专家。为了鉴定一种售价昂贵的鲟鱼肝油是否纯正,他按照商品标签上所写产地,前往北极。他要寻获这种鲟鱼以及它们赖以为生的浮游生物,完成一系列鉴定试验。
“这种鱼肝油极其珍贵,(黑心食品商)很可能在里面掺入菜籽油,”他解释说,“每一种高价的食品成分都存在被造假风险。”
他先对比鲟鱼、浮游生物和菜籽油的脂肪酸,发现差异不大。但对比三者的固醇时,差异出现了。北极鲟鱼和浮游生物的固醇构成一致,与菜籽油的固醇构成则明显不同。
接着,他用高性能液体色谱分析这款鱼肝油产品,从中检测出不属于鲟鱼的固醇。“这款鱼肝油产品中掺入大约12%到13%的菜籽油。”
事实印证奥塔韦的鉴定结果。有人发现这种鲟鱼肝油产量远高于被送入加工厂的鲟鱼肝数量,说明制造商肯定在鱼肝油中混入其他廉价油。
科学家们把这种食品造假行为喻为“完美犯罪”,因为这类掺假食品与正宗产品包装相同,售价一样,吃起来味道也没什么差异,对人体亦无害,消费者通常不会察觉到自己上当花了冤枉钱。
与之相比,另一类食品造假行为则会带来可怕后果。今年9月,甲醇勾兑的假酒在捷克致死至少28人,造成多人失明,成为捷克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甲醇中毒事件。检查人员随后在首都布拉格一座库房中查获大约7600瓶假酒。一旦这些假酒流入市场,可能致死数千人。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食品安全专家约翰·斯平克说,随着食品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食品造假现象在许多国家日趋严重,全球正规食品厂商因此蒙受的损失预计高达490亿美元。
各有应对
为确保食品安全,各国政府出台各类管控措施,科学家也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鉴定产品真伪。
来源:转载: superman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