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我市以“动物二维码标识”、“移动智能识读器”以及“市级溯源数据库”三要素为主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已基本建成,并开始试运转。
我市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财政投入资金638.4万元,其中省级资金383.04万元,市、区配套255.36万元,建立了市级溯源数据库,配备了移动智能识读器1820只、业务票据打印机587台,屠宰识读设备15套,在全市建成了信息采集、电子出证、安全追溯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该系统通过电子标识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及时录入畜禽免疫、消毒、治疗、检疫、运输、屠宰等情况,并实现记录、传输、存储、查询的完全数字化、信息化。以猪为例,具体运作过程是:猪出生以后,兽医在给猪注射疫苗时佩戴二维码耳标,每一头猪均有唯一的身份编码,和人类的身份证编码相类似,跟随猪终生不变。同时,兽医人员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录入畜主姓名、地址及猪的免疫、消毒、治疗、用药等信息,并通过网络上传至农业部中央溯源数据库,与省、市数据库共享。肥猪出售前,官方兽医凭耳标及其内存的相关信息决定能否开具检疫合格证明;肥猪屠宰前,官方兽医凭耳标及其内存的相关信息确定可否屠宰。在屠宰过程中实施同步检疫,没有问题的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最后还将回收并注销二维码标识。通过二维码这个“身份”标识,能够迅速从溯源数据库查明猪整个生命周期的养殖、防疫、治疗等信息,从源头查找问题,达到追踪溯源的目的。今年以来,全市已采集录入溯源信息753813条,实施电子出证25023张。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对于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健康养殖业,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下一步,市农业部门将不断完善追溯系统,充分利用系统基础数据,在定点屠宰场内安装条码转换器,逐步将生猪耳标上的二维码信息转换为标准商品条码,用于分割肉上,最终可以使老百姓无论在超市、菜市场、肉制品商店,均可随时使用“手机”进行猪肉信息检索,了解猪肉生产全过程的基本情况。
来源:江苏农业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