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购风的兴起,中国这块广阔的市场越来越得到了其他国家的重视,这不,各路大使近期纷纷来华,通过电商渠道“吆喝”起卖菜生意。
本周,丹麦驻华大使馆联合聚划算宣布,将把丹麦有机奶等农产品带到中国进行团购。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六国驻华机构则与1号店达成合作,更多进口食品将从线上渠道进入中国。智利大使也已经与淘宝方面进行接洽,希望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特产的智利银鳕鱼。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卖车厘子”的一次成功尝试,给了其他大使们一剂强心针,类似的c2b(从消费者到企业)定制模式或许将成为主流。
但是,事实上,虽然模式看起来很美,但不少进口农产品入华第一关就栽在了冷链上。对一些时令果蔬和生鲜产品来讲,即便到了国内还面临储存以及物流配送的难题。由于距离的阻隔和传统供应链的影响,很多世界各地的特产入华环节多、周期长、成本高、损耗大,因此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往往经过多次的周转和长期的存贮之后,色香味大不如前。
“对于美国西北车厘子这种很难保存和难于运输的娇贵水果,必须要有过硬的储存和物流配送条件才行。”上海美国农业贸易处农业领事石耐劳说,相比之下,网络预售的方式让产地按需供应、配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耗。
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超市应何去何从呢?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异国风情的购物环境,赏心悦目的店铺布置,红酒、西点的品尝区,定期开设的西餐沙龙……在沪上以进口食品为主的高端超市中,诸如此类的体验式服务层出不穷,希望以有品质的环境、商品和活动,吸引更多顾客。
并且,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的主力还是包装食品,诸如牛排、刺身、有机蔬果等生鲜类产品仍是线下渠道的传统优势。
有大卖场内部人士表示,降低进口食品的价格,并适当提高其产品种类的百分比,是业内一直在做的应对之策。“过去进口商品物以稀为贵,再加上购买者不多,所以价格确实处于高位。但随着我们采购量的增加,可以用更有优势的价格进口。”
上述大卖场负责人还表示,他们还和国外生产商洽谈,让他们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特别定制的专供巧克力,然后大批量进货。“这样一来,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也能够拿到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
来源:食品产业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