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秋粮基本收完。记者22日从农业部了解到,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粮食的生产经受了春季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冬春连旱、夏季“南旱北涝”,以及东北华北粘虫、南方水稻“两迁”害虫等多重考验。在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下,粮食如何能增产?连年增产为何粮食进口不断增加?今后保障粮食安全还要跨过几道坎?记者采访了农业部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多重因素弥补旱涝损失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尽管今夏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干旱、黄淮部分地区旱涝并存、东北局部洪涝严重,但多数地区光温水匹配比较好,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旱是近十年来同期最重一年,特别是中稻抽穗扬花期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对稻谷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但从全国来看,旱情仍轻于常年。
在北方,洪涝主要集中在沿嫩江、松花江、黑龙江等江河及支流两岸,多为沿江河行洪区坝外地、低洼易涝地块和高速公路两侧无排水条件地块,这些地区秋粮损失较重,但降雨对坡地、岗地、漫岗地秋粮生产有利,东北西部、华北、西北等“十年九旱”传统旱区,作物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增产明显,有效弥补了粮食因灾损失。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秋粮面积比上年增加800多万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研究员认为,秋粮面积增加是弥补洪涝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
据了解,针对今年粮食生产出现的新情况,中央财政专项安排近40亿元补助资金,开展冬小麦“一喷三防”,支持东北、南方水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以及南方旱区改种补种。农业部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全国4349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28.3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89.4公斤。
同时,针对今年雨水偏多、病虫发生较重的情况,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开展统防统治,粘虫、水稻“两迁”害虫危害程度明显轻于上年,实现“虫口夺粮”。
粮食进口源于品种调剂和“价格洼地”
来源:新华社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