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看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官方首份微塑胶调查自来水及贝类都检出
2024-05-06 17:09    7619 

塑胶流入海洋破碎后,恐进入食物链流入人体,环保署针对台湾自来水、海水、沙滩沙砾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民众日常饮用水有44%验出微型塑胶,连沿海贝类也不例外。

塑胶制品为人类带来便利,却也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流入海洋中,经过太阳光照射破裂后,更可能被海中生物食用,进而进入食物链中被人类食用,微型塑胶对环境的伤害已成全球关注议题。

环保署去年底开始,针对台湾自来水、海水、沙滩沙砾与贝类中微型塑胶含量,运用热触测试法、萤光染色法及显微光谱法进行调查,今天公布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样品都验出微型塑胶。

根据自来水调查结果,环保署共取样清水100件、原水23件,其中有44%清水及61%原水验出含微型塑胶,微型塑胶数量范围为0至6根/每公升,而检出的塑胶皆为纤维状,主要成分为pet、nylon及pe。

海洋部分,环保署前往7处贝类养殖场,包含王功、台西、东石、安平、澎湖、金门及马祖以及2处海水浴场包括福隆及垦丁,分别采集海水、不同深度的沙滩沙砾、养殖及野生贝类进行分析。

其中,海水微型塑胶数量范围为每1吨海水含1000至1万8500个微型塑胶,沙滩沙砾则为每公斤26至2400个;养殖及野生贝类部分,包含淡菜、牡蛎、扇贝及蛤类也都有含微塑胶,为每公克0.2至5.2个,而海洋检出的微型塑胶形状多元,包含发泡状、薄膜状、颗粒/圆珠状、碎片及纤维状等。

环保署环境检验所组长杨喜男指出,pp、pe、pet、ps、nylon及pvc都是海洋微塑胶的主要成分,这些主要用于瓶盖、塑胶袋、塑胶瓶、吸管及宝特瓶等塑胶制品,而这几种制品都是环团海废调查的前几名,显示这些流入海里的塑胶制品都是微型塑胶的来源。

环保署副署长詹顺贵指出,环保署今年2月与环团成立海废治理平台,已针对海洋废弃物拟定行动方案来治理,但要把治理海废,除了透过调查分析外,也必须从源头减量、减少塑胶垃圾流入海洋,从个人行为改变、减少使用一次性塑胶制品才是治本之道。

来源:中央社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版权/免责声明:
一、本文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涉及各类版权问题请联系及时删除。
二、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三、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华厨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