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种植的蔬菜,北京消费者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蔬菜的施肥时间、成分等“生长之路”。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首次审议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提出建立食品追溯管理制度。如何实现全程追溯,东方今报记者到郑州的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6月24日,早上6点多,25岁的许玲玲走在郑州黄河大坝附近的100亩试验农田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块试验田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在河南开发的种植基地。这里种植着品种不一的玉米、番茄、辣椒……许玲玲的工作就是拿着平板电脑,记录蔬菜们生长情况,从育苗到成熟,所有过程都要记录下来。
“信息录入后,平板电脑会自动将数据通过网络传到设在北京的中央服务器,等到蔬菜成熟时,积累的数据通过分析,就形成了特有的专属二维码‘身份证’。人们购买时,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查询到蔬菜们从‘出生’到成熟的全过程”。而这种查询过程,被称为食品追溯。
职业农民进行标准化种植
100亩的试验田由几个小组分块负责,许玲玲是小组长之一。“我负责40多亩地,除了要录入信息和数据,还管理着六七名负责种植的农民”。
负责试验田人力和信息化测试的刘东峰说,这100亩地由十几个农户种植,都是附近的农民,在种植之前都对他们进行了培训。他们按照公司化的规章制度去管理,上班时间固定,还要遵循考核制度,每个人每天能挣60多元钱,收入远远超过在家务农。
试验田的每块菜地里都标注着土地编号、种植农作物的名称、种植人、负责人。“这些信息都会录入电脑,最终让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如果出现食品源头的安全问题,完全可以追查到人。”该公司的项目经理杜晓峰说。
软件企业的“全程追溯”商机
这100亩地只是一个试验田,公司的目的不是通过经营可追溯食品赚大钱,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研发的可追溯软件的效果。杜晓峰说,这样的公司在全国有二三十家。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