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鲈养殖存在“三年一坎”的说法,是指随着养殖面积等因素变化,三年行情好、一年行情坏。曾在2005-2006年海鲈价格低迷,而2012年至 2013年年初,海鲈遭遇史上最低价,且延续时间长,不少养户亏损连连。因为2009-2011年三年的风调雨顺,导致2010和2011年,海鲈的养殖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分别为10%和20%左右的增长,使2012年成为了养殖海鲈“滑铁卢”的一年,后续影响有:海鲈头批鱼推迟出鱼,存塘量高居不下,海鲈价格跌破成本价,给整个海鲈养殖的产业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为价格的不理想和市场需求量的限制,2011年11月底至2012年春节这段时间段放养的海鲈苗种,大部分依然在池塘里养着,以致海鲈的存塘量一直高居不下。基于这个局面,2012年11月底及2013年初海鲈的放苗量锐减30%以上,部分养殖户甚至开始抛塘弃养。
养殖量减少,必然导致价格上涨。2013年5月开始,海鲈价格开始飙升,好价钱一直延续至2014年初,因此今年投苗量大大增加。据斗门区渔业协会会长彭炳根透露,今年仅白蕉地区的投苗量为3.5亿尾左右,几乎同比2013年的1.8亿尾增加一倍。而整个广东海鲈的投苗量约4亿尾,同比2013年的 2.5亿尾增加60%。养殖量大大增加,不少业内人士均担忧今年的海鲈会再次出现价格跳水的现象。
海鲈销售渠道接连扩展,除了流通商的努力外,也得到政府的扶持,为何海鲈价格仍会陷入亏本的陷阱?
冰鲜鱼保鲜难销售渠道窄
目前海鲈产业链个环节基本是分开的。海鲈传统的产业链模式是:养户—经销商—鱼中—流通商—批发市场—终端消费市场(部分拥有市场档铺的流通商可以免除减少一两个环节的费用)。这样的产销基本脱节弊端很大,因为产业链最关键的环节是养殖终端,产业链能否运转基本寄托在这条鱼能否养成功的前提下,这其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养殖终端失去话语权,养户往往处于盈亏自负的被动状态。此外,流通商基本不负责养殖终端的质量,只管收鱼、卖鱼,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来源:农财宝典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