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身边的人说,“方便面油炸面饼致癌”“料包含防腐剂”。可是,这些说法都对吗?
昨晚起,由国家食药监总局联合国[微博]家食品安全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单位,指导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摄制的四期特别节目与观众见面。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这四期特别节目《隔夜菜能吃吗》《方便的美味安全吗》《揭秘速冻水饺》《你不知道的厨房》,将针对一些流行的食品安全传言一一深度解读。
尽量不吃或少吃隔夜菜
亚硝酸盐,一类外观和口味与食盐相似的化合物总称,如果大量食用对身体有害,不少市民因此发出“应禁止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在专题节目中讲述了一个真实案例:十八世纪英国的一次啤酒节上,曾发生死亡十几人的香肠中毒事件,致死原因是肉毒梭状芽胞杆菌,这种菌产生的毒素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毒的一种毒素———4克纯品能毒死50万人,但科学家后来发现亚硝酸盐抑制这种菌效果最好。孙宝国表示,尽管大剂量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但适量食用并不会引起毒性,同时又能抑制更毒的细菌,因此各国都允许在熟食或肉制品里添加亚硝酸盐。
“隔夜菜导致亚硝酸盐中毒”也是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它又是否可信呢?节目组以菠菜、猪肉在经过烹制和不同条件下储存,通过正规机构检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是:隔夜菜在30度以上的开放环境放置48小时,亚硝酸盐含量会有一定幅度上升,但最终数值都在安全范围之内。专家最后总结,应尽量不吃或少吃隔夜菜,若确实需要吃隔夜菜,要及时用保鲜膜等装好放进冰箱保存。
不提倡长期大量食用方便面
方便面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但有关方便面的各种流言也始终不断。对此,此次特别节目之《方便的美味安全吗》特别邀请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对流行的“方便面油炸面饼致癌说”和“料包含防腐剂”进行了解读。
首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钟凯指出:在谷物类制品中,比较典型的潜在致癌物就是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由高淀粉低蛋白类食物(如面粉、土豆等),在高温下烹调时产生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油炸还是非油炸,只要是高温加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该物质。丙烯酰胺在漫长的人类烹饪历史中长期和广泛存在,就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来说,远远不到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它与癌症做直接关联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
专家还表示,霉菌需要在水分达到12%以上才能存活,方便面料包中含水量一般在5%以下,霉菌不会滋生繁殖,且料包中含有的食盐成分同样会抑制霉菌生长。因此,方便面料包中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防止变质。 专家最后总结,方便面并不是传统健康食品,从均衡膳食角度来说,仍不提倡长期大量食用。
来源:作者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