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对虾养殖发展中存在缺乏优良品种,对虾苗种质量不稳定,养殖技术不规范,病害发生率高、生长速度慢,药物滥用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导致对虾养殖成功率严重下滑。有人疑是种苗问题,有人疑是水质问题,有人疑是天气问题……种种疑惑,回归最初,就是种苗的不健康,育种工作的不完善所导致。
中国对虾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研究开始于1997年,主要针对中国对虾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苗种生产的不稳定、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和养殖后代性状退化等严重问题而开展的选育研究工作。经过长时间实验研究,目前市场上也有“中兴一号”、“中科一号”、“科海一号”、“桂海一号”等品种出现,但竞争力不高。
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兆明,了解目前中国选育水平和外国的差异以及如何发展中国选育做阐述。
生物安全系统是中外选育差异的关键
《当代水产》:您在夏威夷做了6年的选育工作,能否简单介绍夏威夷育种和选育流程?
陈兆明:育种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但对虾比较少,在中国或者全世界来说,相比牛、猪起步都较晚。动物育种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大经济效益,而水生生物的育种目的主要集中在改良生长形状,目标定位在体重、存活率、饲料摄入量等三个部分。
选育方法有很多,之前在鲤鱼、金鱼等身上采用的是群体选育,而目前我们采用的是比较系统的家系选育方法。首先把种虾采购回来,马上隔离,尽量做到没有任何病害感染。隔离的地方还要与育种中心相距很远。例如,在夏威夷的某个岛做选育,隔离的地方就要在另外一个岛上,才能达到完全隔离的效果,确定种虾完全没病害才能进入选育中心进行繁殖、选育。
繁育中心里面的种虾主要是来源于亚洲的一些国家,如越南、泰国等。这些国家把繁育的种虾扩展到其他繁育场里,首先是检测种苗,将带病毒的种虾杀死,剩下健康的种虾再构建基础群,后来用于生产做不同的家系,慢慢地蔓延下去,整个结构就这样。
夏威夷的选育中心与中国相比,多了生物安全系统。他们要与人和其他生物隔离,禁止把病毒带进中心里污染种虾。而育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生物安全,构建多样性基础群体,有效地分析所获得的数据。
在夏威夷,我们把母虾和雄虾进行交配、产卵,每年大概生产300个家系。经过分析,在300个家系里只有三分之一的种虾可以进行选育,因为它们是最好的。而每个种虾都持有身份证,可以确保知道它是谁,产卵后也能知道它父母是谁,主要是防止在下次选育时发生近亲交配。而且池子大,种虾小而多,有标志的话能更方便地找到它们。在选育过程中,选择两个表现较好但不是近亲家系的亲虾,进行人工交配,产卵后放进育苗池(大概是1米大的桶)里,养3~4个月,一部分种虾就可以到外围养殖了。我认为这个方法是较好的方向性选育,不会太过盲目。
为了种虾的生活安全和质量安全不受干扰,选育中心里的每个池和打捞网都是独立专门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这就是中心最主要的地方。
《当代水产》:据说,您是广东海洋大学聘请回来,专门做选育这方面的工作的。请问目前主要负责哪种对虾品种的选育?您觉得中国目前的选育水平和夏威夷选育方面有什么差距?
陈兆明:现在还没决定做哪个品种的选育,但不会是斑节对虾,因为斑节对虾生殖周期比较长,而且养的人也不多。可能是白虾一类的,例如南美白对虾或者是墨吉对虾。
两个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夏威夷比较注重生物安全问题,夏威夷的选育要确保没有病害发生,同时在选育过程中,不会出现近亲交配的情况,控制比较好。目前养虾行业出现很多病害,生长不好,我认为近亲交配占很大的因素。中国南方近亲交配太多,进口回来一对虾很贵,因此很多育苗企业会拿它生出来的后代去交配,也不清楚它的身份、背景,一旦交配很有可能拿到它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这样就会使苗种质量下降,发病率上升。因此,我建议在育种方面中国应该加强控制近亲交配发生的概率。
建立多家选育中心,让养殖户买到物美价廉的虾苗
《当代水产》:今年很多地区都出现对虾养殖成功率大幅下降的情况,听说您回国后也到海南等地了解目前中国的对虾养殖情况,能谈谈您所了解到的情况吗?目前很多人都认为是种质出现退化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陈兆明:在海南,我曾拜访几家养虾场。我的印象是,他们对生物安全意识薄弱。此外,对于虾孵化场,他们似乎对所使用的亲虾并不十分了解。
进口种质出现退化问题我们无法控制。我希望能从原产地拿一些种虾回来做选育,做好最基础的群体选育,从头开始,一条龙做下去,以后就不再依赖外国进口的亲虾,这样可能会有所改善。
来源:当代水产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