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字型的水沟,防逃防鸟的绿色大网,稻田与稻田之间的田埂上都覆盖着白色的薄膜……这就是跟一般稻田不太一样的稻鳅混养田,混养田的主人陈小东告诉记者:“前不久上市的泥鳅卖到90元一公斤,亩产有1000多公斤,所以光卖泥鳅就能达到每亩销售收入9万元。”
陈小东是嘉兴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养殖泥鳅已经三四年,去年6月开始,他流转了85亩土地,尝试了稻鳅混养这种新模式。
以前养殖泥鳅产生的废水基本不进行处理就直排了,现在采用稻鳅混养模式,废水变成了肥水,泥鳅的排泄物被水稻生长时吸收,又净化了水体,供养着泥鳅。记者发现,陈小东的混养田里,采用了串字型的水沟,使各水系流通,有利于泥鳅到处游动捕食,“流水不腐”还有利于改善水质。
说起稻鳅养殖的收益,陈小东笑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收益还真可观。每亩泥鳅产出1000多公斤,按照生态泥鳅90元一公斤的市场价,再加上去年水稻每亩卖了1600元左右,扣除人工等成本,第一年净利润达到127万元。
陈小东第一次尝试稻鳅混养就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这也让周边养殖户一直想学习一下他的养殖经验和管理方法。5月14日,县水产站在嘉兴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三羊生态种养精品园召开现场观摩会,通过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乡镇渔技员、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管理人员、种养大户、水产养殖大户等的稻田新型种养技术。
观摩现场,大家参观了三羊生态种养精品园的稻鳅养殖基地、泥鳅育苗池,了解了稻田基建、鳅苗放养、防逃防鸟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探讨了泥鳅育苗期间水体环境、开口饵料、生理转换期的病害等问题。陈小东说:“第一年养殖成功,所以今年我又流转了200多亩土地,计划5月底插秧,投放泥鳅苗,进行生态化稻田养殖。”
海盐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3.46万亩,因此发展稻田养鱼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从2011年起,海盐就开展了稻田“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主要养殖模式有稻田养殖泥鳅、稻田养殖田鱼、稻田养殖甲鱼等。
发展稻田养鱼是创新农作制度、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海盐“五水共治”的重要工作。据县农经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稻田养鱼,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关系,不施肥、不用药,全生态种养,实现了污染‘零排放’,是海盐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重要模式。”
来源:嘉兴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