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由于资金链紧张,多家中国大豆进口商或将无法正常支付巨额大豆货款,一旦形成违约,违约金可能3亿美元。
日前,记者从涉事企业山东晨曦集团方面了解到,目前并无违约行为发生,违约风波可能只是一场虚惊。但此次事件所暴露的中国大豆压榨产业链全线亏损的事实,同样需要引起各方关注。
违约风波折射
行业全线低迷
据此前报道,已有三家山东进口商因为无法从银行获得信用证,导致5—6艘货轮的50多万吨大豆到港却无法卸货,此外还有同样数量正在海上航行的货船同样无法开具信用证。
记者致电涉事企业山东晨曦,该公司高主任向记者表示,“此前的报道严重失实,我们与美国哥伦比亚谷物贸易有限公司的业务不存在违约情况。”而报道中提到的其他几家企业也否认出现违约行为。
对此,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张小平表示,违约肯定是最坏的结果,对企业信誉、对国际市场都是很大的负面影响。解决办法很多,企业可以与卖方商讨延期发货。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需求低迷,库存压力巨大,不排除有中国进口商推迟、取消或转售进口大豆船货的行为。但博亚和讯农牧技术有限公司分析师谢长城向记者表示,是否违约,目前的关键还是在于企业最终能否开出信用证付款,要是最后付款了也不能算违约。
谢长城向记者解释说,由于贸易商至少得提前1个月下单,如果国内压榨企业不要这么多大豆,从目前来看,支付违约金比运到国内还是亏得少一些。“一般违约的多数是贸易商,油厂的少。”
谢长城说,企业肯定也不愿主动违约,因为违约不仅要支付巨额违约金,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用。由于2013年以来,油脂价格低迷,进口大豆压榨行业处于小幅度亏损,这次“违约风波”本身说明的是“进口大豆需求需要回落到真实水平上”。
贸易大豆融资
增加行业风险
张小平表示,目前国内每个月大豆的实际需要量为500万—550万吨,2014年一季度3个月国内进口了1535万吨的大豆,而实际订购量则超过2000多万吨。
可以说,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超量订购大豆是此次违约风波的直接诱因。因此,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大豆融资商的存在扭曲了国内大豆供需的“天平”。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