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快速现代化、国际化的特大城市成都,1400多万常住人口餐桌上的菜够不够吃、品种多不多、安不安全,成了不可小觑的大事。
成都市在推动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中,一方面加强基地建设和科技支撑、落实保障措施,让人均1分多菜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另一方面完善流通体系、保障质量安全,让成都1400多万人能随意选择,放心装满自家“菜篮子”。2013年,成都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36万亩、产量531万吨,蔬菜自给有余、外销100余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98%达1.29万元。
大园区小农场蔬菜保供心不慌
成都人均菜地面积仅有0.17亩,一般一家农户也仅有2、3亩耕地。如果靠散户种菜,随意性大、收益低、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农民种菜卖菜积极性受到影响。为了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对突出矛盾,近年来成都以“家庭农场“大园区小农场”等模式,大力发展蔬菜适度规模化种植,增加菜农收入和种植积极性,同时提高单产、以高产出保障城市蔬菜供应。
在成都崇州市王场镇陈丹的家庭农场里,有机蔬菜长势喜人。2013年,通过土地流转,陈丹的家庭农场从5年前的5.2亩承包地扩大到179.8亩承包地,主要种植生态有机蔬菜、发展稻田养鸭。2013年7月,陈丹的鸿宇家庭农场注册成立。目前,陈丹的家庭农场由她、丈夫以及父母4人经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合作。2013年,陈丹的家庭农场实现销售收入198.5万元,纯收入52.5万元,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家庭农场模式是近年来成都市大力扶持的“菜园子”模式之一。为了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以规模化种植提高产量,近年来,成都市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对于现有35万亩常年基本菜地,基础设施提升建设达标后,市级财政按照800元/亩给予一次性奖励;大力推广“大园区+小农场”、“家庭农场”等生产模式,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内从事蔬菜生产的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来源:本网论坛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