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鱼苗人工繁育产业在20多年前还是一片空白,依靠国外进口及捕捞野生苗的苗种价格居高不下,曾一度制约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经近20余年的发展,如今我国南方开发养殖的海水鱼已有50多个品种,每年鱼卵产量仅石斑鱼卵就高达20-30万公斤,每年生产的石斑鱼苗约10亿尾,产值约50亿元人民币,不仅供应本国市场,还大量向国外出口。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海水鱼类苗种产业一直放任于市场调节,完全处于粗放无序状态。面对热销品种,业者一哄而上,导致产量过剩、价格下滑;缺乏信息交流,不同厂家之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同样的苗种一天从早到晚出现好几个价格,市场混乱对业者造成损伤;养殖单位海域使用证、养殖许可证、种苗生产许可证等证件没有或不全,没有合法资质的经营比比皆是;限制“三公消费”给高档海水鱼泼了一头冷水,加上近年的养殖过量、病害频发,无不让业者头痛……
2013年12月28日,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于海南省三亚市成立。协会旨在将混乱的海南省苗种产业有序化,加强与政府之间以及产业自身之间的沟通,打造南海海水鱼类种苗品牌,推动南海海水鱼类种苗产业的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协会成立之际,杂志对海南省南海鱼类种苗协会会长蔡春有进行了独家专访,解读海南鱼类种苗现状及协会工作计划。
协会筹备历时两年
fam:请蔡会长介绍一下协会成立的背景及筹备历程。
蔡春有: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海南省海水鱼种苗企业已有几百家。2005年到海南做海水鱼种苗,我发现,由于粗放型的经营,业界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无法面对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也无法很好地与政府管理对接,更谈不上业主们相互交流沟通、学习提高。行业里普遍存在的一些乱象阻碍了产业的正常发展,像中介环节混乱等。
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大家团结起来成立一个协会,整合资源,规范行业。后来,随着自己企业实力增强,我觉得该为行业做一点事情了。2011年,由我和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陈国华院长牵头,邀请刘青利、林雄、蔡东林等海南做种苗的业内大户,筹备成立行业协会。
来源:中国水产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