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集散地江苏赣榆墩尚镇的泥鳅养殖产业在经过几年的“多投入、高回报”的兴盛期之后,发展到现在已经呈现出彷徨低迷的困境局面。
想当初,养殖户花几元十几元每斤的价钱能买到较好的野生鳅苗,一口池塘(2亩)投下几千斤到收获时机就能捞上万斤以上的成鳅,池塘纯利都在几万元甚至十来万元。当时的养殖户都趁机大赚了几把,这种局面风风火火几年之后,现如今已风光不再了。之后蜂拥而上的养殖规模造成了泥鳅苗供求紧张,价格飙升,到2012、2013年的鳅苗价格以涨到40—50元每斤,养殖户已不堪重负,按照往年的投苗数量每口池塘光苗子就需要七八万甚至十多万,还不谈饲料,长成成品后由于市场行情不佳售价低迷,就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的产业困境。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样困境的原因,一是养殖户在购苗时投入资金过大,苗种成本占去了成品产值的一半,这种现象在水产养殖业中是不正常的。一般来说,水产养殖苗种投入应该只占成品产值的10——30%,而泥鳅养殖近几年来苗种价格上升到40—50元一斤,成品售价还不到20元一斤,这样的情况再好的苗种再高的产量,也注定赚不到钱的。
造成产业困境的第二个因素是饲料价格上涨,投喂品类单一,成分比例不当,致使养殖成本过大,效益不佳。如果调整全价饲料的投喂比例,改善水体环境,培育生物饵料,不仅减少饲料投喂数量,还有利于泥鳅的营养健康,减少因饲料浪费曹成的对水体的污染,提高了泥鳅的生态品质。其成品在市场上也俏销,价格也不受打压。近两年日本韩国减少了对中国泥鳅的进口数量,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泥鳅品质逐年下降。
找到了泥鳅养殖产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就该挖掘根源顺势解决。
首先是解决泥鳅养殖苗种投入过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说要购买苗种价格低品质不保的泥鳅苗,而是要选择适应南北气候、体质健壮、长势稳定的中原鳅苗。但是这一地域的野生鳅苗产量极为有限,所以说在保证苗种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苗种投入的唯一办法是以中原泥鳅为母本,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大量培育人工鳅苗。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对苗种的需求。认购优质的人工寸苗,可以极大提高鳅苗投放成活率,降低投入成本和投资风险;选用具有成熟技术的泥鳅水花苗,苗种成本则更低。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