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不变
我国未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政策解读)
【核心阅读】
去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6.02亿吨。而日前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为何目标远低于现在的产量?
去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6.02亿吨,而日前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一些媒体解读称,中国将粮食产量目标设定在低于国内消费量的水平,意味着中国粮食自给自足政策的内涵发生改变,并认为未来中国粮食进口将增加。事实情况是不是这样?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辉。
5.5亿吨只是底线目标
张辉解释说,《纲要》提出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这里的粮食主要是指谷物。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之相衔接,《纲要》提出的粮食产量目标主要指的是谷物产量要达到5.5亿吨以上。二是这个目标是底线目标。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2亿吨,其中三大谷物生产量为5.43亿吨,《纲要》提到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只是底线目标,没有设定上限,本身就考虑了今后生产和消费双增长的空间,与现有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也不矛盾。三是这个目标与国家已发布的规划进行了衔接。2008年、2009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分别提出了2020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为5.4亿吨、5.5亿吨,《纲要》目标充分考虑了这两个已发布规划提出的目标。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立足点
《纲要》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否意味着中国长期坚持的粮食自给自足的原则发生了改变?
来源:人民日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