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作为重点内容被列入文件之首。
此前的2013年12月23-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把“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上升到对其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套用了一句流行语,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连续两次高规格会议,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农业研究者,朱信凯对近期一系列的农业新政高度关注。不过,朱信凯认为,中国需要建立“食物安全”国家保障体系,来整合上述几项食物安全问题。他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传统的粮食安全体系亟须改革升级。
■对话人物
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粮食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他同时兼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贸易政策国家顾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风险分析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粮食安全不等于食物安全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粮食概念和粮食安全的范畴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新京报: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重申了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粮食安全问题被放在突出位置。你怎么看?
朱信凯:农业政策重在落实。
新京报: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很严重吗?为何被提到如此瞩目的位置?
朱信凯:粮食安全的核心应该是指口粮安全。发改委发布的2012年中国粮食自给率为97.7%。政府要求保证95%以上的自给率。实际上,救命的口粮安全是相对容易保障的。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粮食概念和粮食安全的范畴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粮食安全的重点转变为食品的营养和卫生保障以及随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食物偏好。
因此,中国当前需要强调逐步以食物安全取代粮食安全。完善相应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新京报:食物不是由粮食制造的吗?粮食安全了食物不就自然安全了?
朱信凯: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粮食、食品与食物各有其独特含义,不能通用。
来源:新京报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