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产业在今年终于开始有了回暖的迹象,这让不少业内人士都倍感欣慰。为了更好保证罗非鱼养殖户保产保收,今天将为大家介绍酵素菌技术对罗非鱼病害的风险控制。
罗非鱼是海南省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和出口产品,文昌市是海南省罗非鱼重点养殖区,近几年来,为了防控逐年加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在大量拌喂磺胺类抗菌药物,这种“饮鸩止渴”式的自我救赎,虽然一定程度控制了罗非鱼的病情,但因此而造成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却更严实地堵住了罗非鱼的主要销路 ——出口,在海南,罗非鱼没有了出口就等于所有的救赎手段和成果归零甚至归负。令人欣慰且让罗非鱼养殖户幸运的是,几乎山穷水尽的罗非鱼养殖业前途出现了一片光明:2013年有许多罗非鱼养殖户全程使用酵素菌技术,不仅投苗后零用药,而且每包料多长鱼5斤以上,鱼无土腥味,达到了养户增收、水产品安全优质、加工厂顺利出口的共赢局面。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得到三点启示。
一、药戒之下,保证高成活率
海南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出通告,从2013年8月1日起全省出口企业对磺胺等药残超标的罗非鱼一律不准收购,各出口企业积极响应,但作为养殖户却极度迷茫。近年罗非鱼链球菌病害严重,大部分养户都是采用磺胺等药长期拌料喂鱼,病害才有所控制,所以几乎家家养殖场都配置了拌药料的捣拌盘,不用磺胺药,如何保证罗非鱼的养殖成活率?用了磺胺药,产品向何处售?
深层的矛盾逼迫行业和养户改变落后的养殖模式,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破釜沉舟才能找到出路。
路径1:降低投苗密度、减少投料量,从而降低水体污染、减少病害发生?
降低投苗密度和减少投料固然能减少病害发生率,但在塘租居高不下,饲料等各项养殖成本不断上涨,而鱼价又未能相应提高的环境中,没有产量就意味着要亏人工和塘租。
路径2:使用替代药?
磺胺药物本来就是渔药厂商和养殖户参照国家兽药药典经多年筛选而出的有效药物,重新选择替代药物谈何容易?何况即使筛选出来又怎能保证其安全性。
来源:中国水产网
以上是网络信息转载,信息真实性自行斟酌。